鲁成银:一片桑梓情 助推徽茶产业发展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鲁成银:一片桑梓情 助推徽茶产业发展

鲁成银,安徽庐江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部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鲁成银所长,认识的这些年里,他一直带着一副银丝边眼镜,永远笑意盈盈,骨子里流露着一股茶人朴实的天性。

在这个浮躁不安、焦虑不止的时代里,在他身上,仍能看到宁静下的美好和淡然之心。

1981年,高考制度恢复后,鲁成银考了个还不错的分数。“我其实想报医学专业,但心里没底,担心不会被录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能上大学,鲁成银最终选择了安徽农学院。

可是学什么专业呢?鲁成银在心里做了“全盘的理性分析”。研究水稻,想着要光着脚下田,犯怵了;植保和土壤,听起来也不是自己的兴趣方向。最终,鲁成银选择了茶学专业。

“小时候,家门口就有茶山,我经常往茶山上跑。”大人喝茶的时候,幼年的鲁成银也会“凑热闹”地喝上几口。他对茶有着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一说到茶山,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神往。

从小耳濡目染,加上综合考虑下,鲁成银选择并顺利地进入了安徽农学院茶叶系茶叶专业,开始了专业系统的学习。

一转眼就到了毕业。“我们当时工作是包分配的,作为农村的孩子,我的想法很简单,回老家就业,这样也能顺带照顾到家里。”

但是事与愿违。那一年,安徽巢湖市没有茶学专业的分配指标,回家工作的希望“落了空”。

这可怎么办呢?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领导来安徽农学院招生。“我们一个班有33个学生,中茶所领导想招一个茶叶生化专业的学生。”巧的是,鲁成银毕业论文正是《九华毛峰品质形成机理》。“中茶所领导来学校的时候,正好看到我在实验室做实验。他们可能觉得‘这小男孩不错’,就选了我。”

但是系主任找到鲁成银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并不想去杭州,觉得“离家太远,没办法照顾到家里人”。经过系主任的一番劝导后,鲁成银“不情不愿”地来到了杭州,开始了他一段崭新的人生。

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后,鲁成银进入了茶叶生理生化研究室,主要从事茶叶化学品质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关于低丘红壤茶叶低质成因的研究。

“学茶,是要有意志的。”回顾自己初到中茶所的岁月,从基层做起,经历了太多的辛苦,也度过了太多难忘的时光。

1985年秋冬,为了这个研究,鲁成银跑遍了浙江金华、淳安、桐庐,安徽黄山、歙县等多地,实地选取茶叶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研究。

他还记得当时常常一个人在杭州武林门坐车,去全国各地出差。

1986年,中茶所和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合作开展研究,鲁成银为了做实验,在庐山上待了一年,研究山上山下土壤、气候因子、茶树品种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从研究中,鲁成银明白了“高山云雾出好茶”这句话的科学依据。

1989年,鲁成银赴日本伊藤园中央研究所,联合开展茶叶皂素研究。

工作的第一个十年,对于鲁成银来说,大有益处。“现在看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正是因为那时候打下的扎实基础,我现在一看茶叶,就能看出环境、气候、土壤等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1994年之后,鲁成银在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茶叶进行品质检验、品质控制和标准研究制定等工作,为产业服务。

2005年之后,鲁成银来到了中茶所科技处,主要从事科技管理等工作。这个时候,他开始琢磨中国茶产业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我开始意识到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科技进步是不够的。”而在这之前,鲁成银觉得“科技是万能的”。

他开始跳出科技范畴,全方位来看中国茶产业发展方向。“我们一直讲中国茶产业要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这里的核心就是六个字:品质、绿色、效益。坚持走品质兴茶、绿色兴茶之路,让消费者喝得干净,喝得放心!毕竟他们是‘用嘴巴投票’的。”

除此之外,鲁成银认为,中国茶产业发展要提增效益,要把文化融入到茶叶产品的品质和品牌之中。他认为,中国茶业品牌建设要充分考虑自身优势,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基础,建立“大众茶-礼品茶-顶级茶”的金字塔结构的消费体验,融合第三产业的发展,突出地域文化、健康之道等发展概念。让文化之美为产业铸魂,以科技之力为产业赋能,以茶科技的硬实力和茶文化的软实力,激发茶产业的无限可能。

作为“三茶”统筹发展的践行者,鲁成银的日常很忙碌。但是遇到家乡安徽的茶事活动,他总会努力协调参加,推介家乡茶叶时,掷地有声,热爱之情溢于言表。鲁成银说:“家乡的一山一水都有爱,一草一木都含情。”他更坦言,徽茶产业的发展,就像要浇水灌溉的树苗,看着它一天天地强壮,是充满希望的一件事情,而他愿意竭尽所能,去做好这件事情。

后记:鲁成银说,我选择的这个行业,也是我终生的事业,一生做茶,我很欣慰!

来源|《徽茶》2022年10月刊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