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一生育出六个茶树良种,云南约三分之一茶树是他培育良种的后代“大国茶匠”肖时英:田间地头就是我的领奖台
一株长在知名山头的百年古茶树能富裕一户人家,一个优质的茶树良种却能养育茶区一方百姓,成就一个致富产业。云南数百万茶农种植的约三分之一的茶树,有一个共同的“父亲”——肖时英。
一生为一事,一事尽一生。这位新中国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主动扎根偏远的云南边疆地区,一辈子投身大叶茶种选育和管理技术研究,育出六个茶树良种,接近生命的终点仍未停歇。8月16日,有“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之称的肖时英在云南普洱去世,享年91岁。
这位从茶马古道上走来的“大国茶匠”,揣着良种梦,一生深深地扎根在茶山上。“我们这一辈茶人的历史使命完成了,祝愿年轻的茶人后来居上,青胜于蓝。”肖时英生前如是说。
“田间地头就是我的领奖台”
与云南山区不少自然村一样,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委会大草地村小组是一个“茶小组”,80多户人家都以种茶为生。
27岁的村民张娟家有15亩茶地,从父辈开始就种茶。“小时候产量很低,背着一箩筐自制茶去市场上只能卖回几块钱,日子过得很艰难。”
换种了“雪芽100号”新品种之后,张娟说,产量高、品质好,管理得当的鲜芽头年亩产可达140公斤,销售价格正常每公斤40元,春茶可卖到50元。“村里人要想盖房子就得多种‘100号’。”
当问及谁是肖时英时,在场的村民都沉默下来。思索良久,张娟突然问:“肖时英?就是研发‘100号’的那个人吗?”
百万亩茶园因肖时英而兴,他千万里追寻这片叶的经历要从69年前说起。
1953年5月初,南下佛海(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茶马古道上马铃声响,有100多匹马的马帮队伍中,行走着两名显得格格不入的年轻人,他们是刚从武汉大学毕业的肖时英和张木兰。
这一路辗转跋涉,两人先乘坐轮船从武汉沿长江逆流而上,再换乘汽车、窄轨火车,历时20余天抵达昆明。怀揣着为云南大叶种茶树选育良种的梦想,两人主动请缨到祖国最南端的勐海茶叶实验场(今勐海茶科所)工作,随后乘汽车、马车,时而等车,时而步行,走走停停七八天后终于抵达宁洱县。
南下再无公路,当时边境情况复杂,沿途又有猛兽出没,跟随着有12名武装人员护送的马帮,肖时英与张木兰踏着马蹄印又走了12天,才抵达勐海县。
“大学生,一路表现不错,今晚最后为我们唱一首歌吧。”临别前一夜,“马锅头”(马帮首领)对二人说。
彼时22岁的肖时英拉起小提琴伴奏,张木兰给赶马人唱了一首《春之歌》:“春光易逝啊,创业要趁早!”
在勐海茶科所工作期间,志同道合的肖时英和张木兰喜结连理。1986年,两人共同调入思茅茶树良种场工作;1993年从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退休时,肖时英夫妇拿出家中所有积蓄,又借了一些钱,在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租茶山、建茶厂,继续开展茶树良种选育和立体生态茶园研究。
这茶厂凝结着他后半生的心血,他从自己和妻子的名字里各取中间一字,将其命名为:时木茶厂。
69年转眼如白驹过隙。2022年5月27日,一场隆重的“云岭最美科技人”发布仪式在昆明举行,10位来自云南省科研创新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聚光灯下,获得荣誉的肖时英却没有和其他人一起站在领奖舞台上。
此时,在时木茶厂的国家级立体茶园建设标准化示范区里,山坡上一排排鳞次栉比的茶树旁,120余名来自各地的年轻涉茶人员,正在接受肖时英现场培训。
91岁的他已略显步履蹒跚,“省里叫我今天去领奖,但是你们来了,我年纪大了,和大家交流的机会不多了。”
“田间地头就是我的领奖台。”肖时英说。
7月,肖时英突发疾病,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他最疼爱的孙子,跟着他学茶叶技术的肖洒一直陪伴在侧。一个多月后,肖时英病情加重。
“爷爷不要睡,明天还要一起上茶山。”肖洒哽咽着在他耳畔呼唤,肖时英的心电图顿时有所波动,弥留之际的老人向家人们费力地摆了摆手……
时木茶厂的一处山坡上,有一片建厂时肖时英亲手种下的“云抗10号”和“雪芽100号”搭配种植的茶树,边上几棵樱花树郁郁葱葱。
“爷爷唯一的遗愿就是把他的骨灰撒在这里,让他回到茶山。”肖洒说。
育出一个产业良种极其不易,他一生就贡献了六个
“我深爱着这片孕育了马帮文化、生长着大叶种茶树的土地,云南已经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心灵家园,并竭尽毕生精力研究、开发云南大叶种茶树。”肖时英生前说。
2021年,根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云南茶叶综合产值增至1071.1亿元,涉茶人口已近千万人,茶叶种植面积740万亩、总产量49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最前列。
“目前云南每三亩茶地里,就有一亩是肖时英带领团队选育研发的品种。”普洱市茶科所所长罗亚昆说。
“良种选育、栽培管理、采摘规范、制茶工艺,茶产业四个关键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和科技,而良种选育则是产业之基、产品之源。”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树良种场原总经理罗朝光说。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和最早的茶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茶马古道起源地。云南南部山区各族人民很早便开始从事茶叶种植加工,是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但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云南茶农仍使用茶籽繁殖实生苗实现扩种。“种子是自然杂交的产物,雌雄蕊的‘双亲’遗传过程中,变异出不同的茶树形态特征和茶叶品质特点,茶林中品种良莠混杂,品质高低各异,产量参差不齐,难以大面积推广。”肖时英的学生、普洱市茶咖中心生产科长杨显鸿介绍。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云南省致力抓茶叶发展,复垦老茶园,大力发展新茶园。
如何提高单产和品质?如何规模化和品质化发展现代茶产业?“这就是肖时英这一辈茶人肩负的历史使命。”杨显鸿说。
在勐海茶科所,肖时英和团队选定了国际上主要产茶国刚开始推行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为技术思路。即通过收集大量的原始茶种,优中选优育出种源母树,通过枝条扦插等无性繁殖的方法,把单株母树变成一定数量的母本源,再从中选出产量、品质、抗性最优的单株,使之成为可以无限繁殖推广的“一株传”无性系新品种良种。
“只有标准化、才有产业化。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漫长。”罗朝光说,一个新品种从选育到认定需要8至12年,甚至20年以上的时间。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茶学院讲师丁其欢介绍,一棵小苗长到能采茶需三到五年时间,采摘两三年之后才能确定产量,采摘的鲜叶还要进行适制鉴定品质,之后还要在一定的区域内试种,才能确认茶树对病虫害和极端天气的抵抗能力等,一旦失败就要推倒重来。
1954年,肖时英和团队开始从南糯山自然群体中单株选出南糯大叶“54-20号”抗寒后代,直至1987年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良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云抗10号”。
同时,他试验成功的“以苗育苗”扦插新方法,使大叶茶扦插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于1957年首次发表了这一技术资料,在省内外新建茶园中得以广泛应用,解决了新品种的高效“无限复制”问题。
得益于这两项关键技术突破,加之“小苗移栽”“弯枝修剪”等创新性种植技术。1978年,云南省茶园面积从1949年前的25万亩迅速发展到149.4万亩,面积居全国第三位。
罗亚昆介绍,1984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茶叶专家黄国光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建议建立云南大叶种茶树良种场。普洱市茶科所前身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场得以建立。
1986年,肖时英夫妇以专家身份调入普洱市茶科所,当时的“云抗10号”已经有了不小的种植面积,初步解决了单产问题。“为打造云南名优茶选育一款更高品质的良种,‘雪芽100号’应运而生。”罗亚昆说。
“芽头银白,芽叶肥壮,白毫显露,香气高,滋味醇。就叫它‘雪芽’吧。”罗朝光回忆,经10余年选育,在项目母本源里的100多个样本中,第100号植株表现出最佳性状,肖时英专门为“100号”良种命名。随后,“雪芽”、“矮丰”、“云梅”、“云瑰”和“短节白毫”五个新品种被审定为省级良种。
这些优良的无性系良种在云南茶区得到大面积推广。茶农董祖祥的有机茶叶通过了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的有机认证,其中出口欧洲的茶叶每公斤最高卖到2000多欧元。
“祖祥有机茶园有2500亩,主要种植‘云抗10号’、‘雪芽100号’等4个品种。”董祖祥说,“这些良种不仅耐寒耐旱、产量比其他茶种高出10%,并且茶叶苦味淡、口感香甜,市场接受度很高。”
从2004年起,云南省新种茶园面积平均每年以10万亩以上速度递增,至2021年,“云抗10号”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220多万亩,“雪芽100号”超过30万亩。肖时英团队的研究成果成为云南省第一大茶叶当家品种。
“古树茶是产品,良种茶是产业,对农民而言,良种就是增产,增产就是增收。”罗朝光感叹,“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要育出一个产业良种极其不易,肖老师这一生就贡献了六个。”
每一天,他都在和茶树对话
8月24日下午,时木茶厂刚经历了一场细雨,在一棵20余米高的樟树下,两行组合栽培的茶树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淡淡的樟脑香气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清凉沁脾。
1993年退休后,茶厂就成了肖时英新的试验田,这里还有许多他未完成的探索和心愿。
杨显鸿介绍,长期以来,在开垦茶园时,不注重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见山就开,见树就砍,物种单一,忽视了生物多样性建设,使茶园自然生态调控功能被破坏,茶叶自然品质有待提升。
“肖老师在茶厂重点开展了立体生态茶园探索,建厂至今在茶地里配种了樟树、灯台树、梨树、杏树、火焰树、山楂树等31个树种,探索茶园林网化,既改善环境条件,还可为茶树防御自然灾害,防止水土流失。”杨显鸿说,“茶园里再散养土鸡,既防治了茶树虫害,又增加了收入。”
肖洒说,爷爷认为,单一无性系茶树良种大面积栽种对病虫害抵抗能力差,实施多个无性系茶树良种组合种植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思路。
“爷爷在同一梯级平台上,将早、中、晚生种搭配种植,比如‘雪芽100’+‘云梅’、‘云抗10号’+‘云瑰’、‘景谷大白茶’+‘木兰1号’等19种组合栽培,此外还有大叶种茶+小叶种茶、乔木型+灌木型等模式的探索,这实质上是一个试验厂。”肖洒介绍。
根据肖时英的“大行距双行单株”设计,在茶树修剪时由传统的平面树形修剪改变为立体修剪,使茶树顶面和斜面形成“厂”字结构,扩大了采摘面、提高了产量。“根据测算,立体修剪的树形按一芽一叶标准采摘,产量可增加101%。”肖洒说。
“85岁以前,爷爷还会往野外的山上跑,心脏不好以后,就到市里的资源圃去寻找茶资源,茶厂试验田里还有爷爷培育的22个品系正在观察。”肖洒说。
“他几乎天天都在茶厂里,每一天,他都在和茶树对话。”从1986年开始就跟随肖时英的许春说。
“他心中还有很多疑问,要在茶厂里获得求证。”杨显鸿说。
“总有一天,无性系选种会登上‘良种化舞台’,展演出一幕幕‘名山、名种、名茶’的连台好戏。”肖时英曾坚定地表示。
年轻的茶人,没有让他失望。2021年云南省茶农来自茶产业的人均收入达4708元,较2020年增加658元,茶叶成为边疆群众的“致富叶”。
来源:新华网、北京茶世界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