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发布讣告,该院教授丁俊之于24日13:36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2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注意到,丁俊之教授于2018年荣获茶周刊与中华茶人联谊会共同颁发的中华优秀茶教师终身成就奖,2010年荣获觉农勋章奖。
丁俊之于1931年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是我国早期茶学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丁俊之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武汉中南茶业公司、中国进出口公司香港代理处(华润公司)、广东省英德茶场工作,1975年调入华南农学院,1993年光荣退休。
在华南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工作期间,丁俊之教授一直从事茶业生产和贸易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主讲《制茶学》,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率先开设《茶叶贸易学》课程,为培养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才拓宽了路子,被公认为我国茶叶贸易学科带头人。丁俊之以产、学、研相结合,发表了高质量论(译)著文字超过80万字。1991年曾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茶叶官员赴斯里兰卡考察红茶加工技术及贸易。
退休后的20余年里,丁俊之潜心研究茶文化 。晚年著有《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经》《茶说拔萃·丁俊之选集》等,内容包括茶叶产制、茶叶消费、茶叶经贸、茶叶市场、茶叶文化、茶与健康等。内容丰富新颖,结合实践、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读性。其内容是丁俊之教授六十年辛勤耕耘、博览中外文献的珍贵结晶。
主张“洗茶”改为“醒茶”或“润茶”
2003年在日本静冈县,丁俊之作完题为《中国乌龙茶的流通与出口》学术报告,意外遭遇时任静冈茶乡博物馆馆长——小泊重洋的“刁难”。
“中国乌龙茶冲泡第一泡不是喝,要洗茶,是不是茶叶不卫生?或者要洗去茶叶中的农药?他发言后,小泊重阳反问。”不甘国茶蒙冤,回国后,丁俊之连写八篇论文在国内茶业媒体发表,提倡把“洗茶”的“陋习”,从茶文化中彻底“洗”去。主张“洗茶”改称为“醒茶”或“润茶”。因为“洗茶”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不良叫法和茶艺中的错误用词,需要对此一论再论,并针对新出现的说法、做法和读者提问反复论证,力求以翔实、系统、全面的阐述,明晰的观点,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地、理论结合地提出修正“洗茶”的错误叫法。这不仅是泡茶术语的更改,且在操作上也要切合实际地进行改动和调适。近年来,修正“洗茶”这种错误叫法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得到国内茶界的纷纷认同,但仍有固守“洗茶”叫法的陋习存在,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洗茶”这种错误的叫法从中国茶文化中除掉。
呼吁“茶为国饮”
2012年,丁俊之呼吁国家尽快将茶饮正式定为中国的“国饮”。确定“茶为国饮”是利国、利民、利农(具体说是利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尤其是利于8000万茶农)的大好事。可以在全国人大、政协开会时作为正式提案,也宜以国家级茶叶社团联合倡议,发出呼吁的同时,推荐茶为全球华人的首选饮料,全球的主导饮料。
提出茶叶品牌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丁俊之教授就对打造茶叶品牌有深刻认识。
他认为,品牌是对企业产品性能、质量、服务、信誉等的概括反映,是企业产品和质量的保证,同时品牌包含了比产品更丰富的内容,它表达象征了企业的精神、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较高的市场份额,而且体现在它高出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创利能力。品牌弱国难以成为贸易强国,对茶叶尤其如此。国际贸易已进入以品牌为标志对资源、市场进行优化配置的时代,在国际市场上,出口产品在生产环节所创造的增加值只占30%,而70%的增加值来自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品牌的增加值效应更加明显。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中国的茶叶更是以低价为竞争力优势对外出口。但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提高中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现时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如果不在品牌发展上下大功夫,也就很难成为贸易强国。
丁教授的关于茶叶品牌的这些观点,如今看来,也显得一点都不过时!
丁俊之教授千古!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