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利:茶山绿 心不老 茶园风景好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王胜利:茶山绿 心不老 茶园风景好

杨家坪、施家坑、西峰腰、倒流坞、杨石……这些从前都是我县北部偏远山区西湖乡一些深山里的贫困小村,稀稀落落地隐藏在大山的褶皱里。曾经有一位乡干部,他的脚印就深深地烙刻在了这些地方。并且,在他离开西湖乡已经21年后的今天,这些小山村里依然还有不少茶农惦念着他,念念不忘他的好。“今天我们的茶叶能够卖上这么好的价钱,摆脱了贫困的生活,多亏了当年王委员的一片热心肠,为我们茶农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情!”村民们感慨道。

应该为困难群众做点事

村民说的王委员名叫王胜利,是西湖乡原党委委员。他,1980年1月毕业于江西共大总校,学的是农学栽培专业,先后在景德镇市气象台、蛟潭区科委和浮梁县林业局工作过,1995年12月被调到西湖乡任乡党委委员。

浮梁的历史就是一部悠久辉煌的瓷茶史,被誉为“瓷之源,茶之乡”。“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求的就是浮梁的瓷和茶。西湖乡在浮梁历史上自古以来就是产茶大乡,桃墅、磻溪两个大村落在古代就因茶产业而人口稠密,经济繁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公社时期建起了茶厂,红茶更是卖得非常火热。


王胜利和他改造的新茶园

但王胜利到西湖乡工作时,当地的茶叶生产经营已经陷入困境,曾经红火的乡茶厂已近关门,茶叶滞销,茶园荒芜,茶农生活贫困,内心苦闷,对茶叶丧失了信心。以前农历六七月份在炎炎烈日下热火朝天挖茶山的场面已不复存在,一块块茶园几近荒芜。

面对这一切,王胜利感到非常诧异,现状怎么还不如十年前他来西湖乡搞茶叶调查时的光景?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调查,王胜利找到了茶叶滑坡的症结,更看到了西湖乡茶叶资源的发展前景。西湖乡的生态资源环境好,茶山的海拔高度很适合茶叶的生长,阳光雨露都很充沛,造就了这里的茶叶芳香独特,“天生丽质”,就是好喝。王胜利觉得这么好的茶叶资源不好好开发真是可惜了,更何况群众的生活那么艰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为困难群众做点事。他全身的血液沸腾起来了,开始为此事日思夜想!

用干劲和韧劲诠释担当

1996年9月,西湖乡党政班子分工调整,王胜利主动要求安排分管茶叶等几项工作,于是开始着手名优茶开发,这也算是把他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个人追求和本职工作结合到了一起。

王胜利通过仔细调查研究,发现西湖乡的茶叶虽然茶质好,但是茶园原始生产技术极端落后,存在明显不足,即:茶棵满天星,茶园水土流失严重,茶冠覆盖率低(高的只有40%,低的只有5%)。要做活西湖乡的茶产业,就必须奠定“两个基础”:一是茶农全面培训;二是改良品种结构。开辟“三个局面”:一是推行名优茶制作技术,建设名茶之乡;二是改造老茶园,全面提升西湖乡茶区生产能力;三是打通销售渠道,建设产地市场、茶叶品牌和一支营销专业队伍。

先说茶农培训。当时,瑶里镇汪胡村已经在县里的重视下,去江西省茶桑研究所请来专家指导制茶技术。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自己可以少走好些弯路。1999年的茶季开始了,王胜利专程去了趟瑶里镇汪胡村,请来四个制茶师傅,准备传授西湖乡茶农新的制茶技术。但在制茶师傅工资的问题上遇到了困难,王胜利要求茶农采来鲜茶让制茶师傅现场传授制作技术,然后成品抵制茶师傅工资,可茶农们不买账。实在没办法,王胜利就个人掏了800块钱出来,又以个人的名义向西湖乡信用社贷了5000元的款,先留住师傅。当时的西湖乡政府连干部和老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有些干部不得不借钱度日,乡里根本没有财力解决这笔王胜利自己“折腾”出来的债款。新方法制出的茶叶拿到市场上一卖,利润比去毗邻的安徽省祁门县新安乡和东至县木塔乡卖“剑茶”高多了,得到了茶农的认可。制茶师傅走了,但5000元的贷款,加上王胜利个人的800元,还有在村民家开销的伙食费,共计6000多元,这些钱怎么办?没办法,王胜利只好去找在杨石村挂点帮扶的单位浮梁县公安局,最后还是县公安局的领导一片热心帮忙解决了这部分资金。

初战告捷!当年8月份他就做了第二年的培训计划,11月份再赴瑶里镇汪胡村请定师傅,不能在来年关键时候掉链子。2000年的春茶期间请来了两桌师傅(16人),同时办了8个培训班,培训茶农150户,这一年的西湖乡街上就形成了茶叶本地市场,一片热闹景象,来往客商,争相采购,茶叶紧俏,供不应求。这次同样面临制茶师傅的工资问题,怎么办?王胜利又找到了西湖乡信用社,主任说王胜利委员是外乡人,这么一大笔借款,若是他工作一调动拍屁股走人,还不得天天去外地追着他屁股后面讨债?除非找个当地有经济偿还能力的中间人出面担保,否则别想借到钱。找谁呢?王胜利费尽思量,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位本土成长的乡党委委员汪桂香作担保,总算从乡信用社贷出了5万元的款。当年的5万元钱可不是小数目。西湖乡的茶产业发展起来了,茶农们热情高涨,但这5万元的贷款后来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才在汪桂香与王胜利两人的共同努力下,由景德镇市财政局热心资助还掉,两人总算卸下了肩上这个沉重的经济包袱。


茶叶苗圃基地

再说改良品种。这之前,西湖乡茶农不知道茶叶还可以扦插。1997年、1998年、1999年连续三年,王胜利组织在合源、荻滩、杨石、西湖几个村办茶叶扦插培训。他说:“要想茶叶卖得上好价钱,不仅茶质要好,还有可贵的一点,就是茶叶生长一定要早。”要改造老茶园,就要建立苗圃基地。当时西湖乡茶山上本地的茶叶有早些的,也有晚些的,参差不齐,光靠到本地茶山上采集早茶穗条来扦插发展苗圃无异于蜗牛爬行。记得当年搭建育苗荫蓬都是砍的茅草盖顶子,那种黑色的遮阳网王胜利跑遍整个景德镇都买不到,跑到安庆市也没有买着。后通过打听,终于知道安徽省屯溪有生产的厂子,王胜利又赶往屯溪,找到那家厂子,才买到了遮阳网,方便了育苗。

为了得到种源穗条,王胜利带领茶农到相邻的安徽省东至县良种场去参观学习,在提出想购买别人的种源穗条时,吃了闭门羹,人家不卖。最后没办法,就只好借助私人关系偷偷地花高价买到一些。其次就是在当地的茶山选择优良茶种,台刈培育穗条。通过鼓励茶农和克服一系列的困难,王胜利终于带领那些有闯劲的茶农在桃墅、牛石、杨石、西湖四个村子建成了茶叶苗圃。在建苗圃基地的过程中,王胜利总是与村民一同上阵,没有一点乡干部的架子,当地茶农说:“这种乡干部真是难得!”

2000年10月,西湖乡茶叶协会成立,王胜利任会长。协会的成立为茶农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也有利于与外界的交往。王胜利用对待工作的干劲和韧劲,生动诠释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肩头那份沉甸甸的担当!

再次朝着新的目标前进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2002年,王胜利因工作调动去了县茶业局。他在做好全县有关茶叶发展工作的同时,仍系念着西湖乡——那片他曾经付出过智慧与汗水的土地。王胜利虽然离开了西湖乡,但作为西湖乡茶叶协会会长,仍主持了杨石村老茶园改造试验示范面积260亩。随后,西湖乡的杨石村成了名茶村,茶农的收入逐年得到提高。2015年,杨石村村民汪修书家茶叶毛收入达到9万余元,刨去请人工等开支外,净收入达到7万余元。


新茶园里的机耕道

2016年12月份,由王胜利牵头,在西湖乡杨石、茶宝、荻滩、楼屋下、黄本五个村召开茶农座谈会;2017年3月份,在西湖乡小湖畈村召开了20多人的筹备会,拟出章程草案,报县民政局、县茶业局、县科协和西湖乡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浮梁县本地茶叶良种选育协会,自筹资金24万元,其中王胜利一人就出了20万元,村民汪修书自愿出了4万元,用于当地茶叶良种选幼培育项目发展,他的理念和目标是:春芽茶采茶期由二十天延伸到两个半月;每年的3月5日—5月20日每天有1—3个品种在萌芽,采摘期不间歇;家庭春芽生产能力由30—40斤/户/年提升到180—220斤/户/年;家庭名茶收入从2万元/户/年提升到10万元/户/年。王胜利说:“这个梦想目标的实现,预计需要10年的时间。”


青葱的新茶园

王胜利于2017年7月从工作岗位上退休,至今已好几年了。如今的他,满头银发,但依然精神矍铄,步履健朗,心心念念的仍是当地茶产业的发展。说起茶叶的事情来特别带劲,滔滔不绝。尤其是每年春茶上市的季节,他在家里就坐不住,总要到绿意葱茏的茶园去走走看看。他买了一辆电动小汽车,西湖乡还是他常去的地方,他关心那里茶农的收入。茶农见到他来了,总是分外热情:“王委员来了,快进屋来坐。”

茶山绿,心不老,茶园风景好。2023年春季,他又联系了福港、储田两个地方的茶园基地,栽下了他精心培育的5万株试验茶苗。这些茶苗若如愿成功后,又能为茶乡的茶农带去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延长名优茶的采摘期与提高茶叶质量。明媚的春光里,蹲在基地栽茶苗的他一脸祥和,直起身子来说:“只要还能干得动,就得做点事,既充实自己,也有利社会。”

现年66岁的王胜利,虽是一名退休干部,但就如一位地道的老农,他身上永远洋溢着对劳动的那份热爱,还有劳动人民的那份朴实。

来源:学习强国 景德镇学习平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