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姑娘”变成“茶奶奶” “三秦楷模”张淑珍用一生诠释信念、革新、奉献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从“茶姑娘”变成“茶奶奶” “三秦楷模”张淑珍用一生诠释信念、革新、奉献

六十一个春夏秋冬,商南的茶山绿了一茬又一茬,张淑珍的头发却从黝黑变得花白。在商南,只要提起商南茶,人们就会不约而同想到那个扎根大山六十多年,从“茶姑娘”变成“茶奶奶”的张淑珍。

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在北纬33°的商南秦岭大山里创造了“茶青漫山坡”的景象,让商南成了年产茶叶6500吨,产值10亿元的产茶大县,使商南山区的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张淑珍讲述“南茶北移”的故事。

信念:穿着草鞋翻山越岭,只为寻找让农民富起来的办法

1961年,二十多岁的张淑珍和爱人焦永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打起背包走天下,哪儿需要哪儿安家,最艰苦的地方最需要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改变它。”怀揣着干一番事业的理想,张淑珍和爱人放弃了在省城工作安家的机会,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商洛山区工作。

初到商南,张淑珍被分到商南县农林综合站。商洛峡谷峻岭密集,山川绵延起伏,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百姓只能靠天吃饭,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张淑珍在普查工作中,对此深有体会。让山绿起来,让人富起来,也成了她到商南后的人生最坚定的信念。“我上学没交过学费,吃饭都是国家发的奖学金。国家把我培养出来了,我就应该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工作。”张淑珍说。

年轻时的张淑珍(资料图片)

学林业出身的张淑珍,开始尝试栽植经济树种。她先后引种桉树、油茶,种桑养蚕,但效果都不理想。1962年春节,县领导来调研时问张淑珍:“我在安康打游击时,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树,老百姓年年采茶卖。咱商南,能种茶吗?”

在我国种茶历史上,茶叶适生区大都在北纬30°以南,商南地处北纬33°06′-33°44′之间,从无种茶先例。但是茶树栽培临界线,真的不能逾越吗?张淑珍决心试一试。

革新:改写茶叶种植史,创造北纬33°的奇迹

从1962年到1964年,张淑珍尝试多次,反复栽种,还是经历了许多失败。可她从不气馁,不断试验、反复实践,做了200多万字的观察记录。一次次点种茶籽、采茶、炒青,1967年,经过多次失败的张淑珍点种茶籽,3年后从苗圃采茶,经手工炒青,收获茶叶3斤8两。这是第一批商南本地茶。

随后,为提高茶产量,张淑珍又试验出“松土保墒,疏花疏果”等符合商南地域特点的丰茶措施。1971年商南县第一个茶园在没有种茶历史的茶坊村开建,短短几年间,商南县建成茶场36个,开荒种茶2万余亩。

张淑珍讲述“南茶北移”的故事。

此后,张淑珍又在茶坊村开辟新茶园,为“商南无茶”的历史画上句号。张淑珍和百姓一道,在北纬33°创造奇迹,将种茶地向北推进了数百公里,也打开了商南茶叶发展的新局面。

1992年,张淑珍试制出的高档茶品“商南泉茗”荣获全国茶叶最高奖项“陆羽杯”奖,被评为中国西部名茶。此后,她又带领科研人员开发研制出了名品“商南仙茗”。为了变商南茶一季采制为三季采制,让茶农的收入一成变三成,她又引进制成了半发酵系列名茶“铁观音”和“乌龙茶”。

奉献:良茶茗品传四方万亩茶园富人民

据了解,在张淑珍的带领下,商南县现与公司联营的茶场达120多个,公司建有4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加工厂。如今,商南茶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茶园面积已达25万亩,其中丰产茶园12万亩,可采摘茶园19万亩,年产茶叶6500吨,产值达10亿元,实现了“人均一亩茶”,户均增收5000元。商南茶产业已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六十余载春秋,86岁高龄的张淑珍仍对商南的茶产业充满热爱。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星火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张淑珍的带领指导下,商南的新茶人在成长。

她表示,现在也经常思考如何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提高制茶技术,茶叶深加工要如何实验推广,使茶农能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让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过去,作为一名基层农林业科技干部,绿化荒山秃岭,让群众依托茶山致富是我的职责和义务,党和人民也给予了我这么多的荣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是要跟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使群众能在生产中更快地提高经济效益,很快地富起来,享受幸福的生活。”张淑珍说。

来源:西部网讯(记者 陈嘉欣),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