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炳:把茶树变为盆栽 建一座种质资源库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陈红炳:把茶树变为盆栽 建一座种质资源库

在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有一座特别的茶园,这里的茶树不仅长在山上,还被种进了花盆里。沿着蜿蜒的山路漫步而上,可以瞧见600多盆形态各异的茶树盆栽,有的茶树已是百岁老人。它们的主人是云顶农庄负责人、国家一级评茶师陈红炳。在陈红炳的蓝图里,他希望这里能成为一处文化景观、一处科普基地、一处茶树种质资源库。

陈红炳

种植茶树盆栽源于陈红炳的一次奇思妙想:把茶树种进盆子里,没人做过这个事情,不妨试一试。2017年,陈红炳进行了第一次大胆尝试,他选择了一株100多岁并且仍在生产的茶树。然而养活茶树盆栽并不是一件易事,曾系统学习过园艺的陈红炳也栽了更头。这盆没能养活的盆栽最终被放在了客厅里,每每提起陈红炳依旧很惋惜:“这棵茶树,我爷爷在的时候它就已经在了,唉,多可惜!”

第一次尝试

此后的六个年头,陈红炳一直在实践摸索与总结经验,“种茶树盆栽,要循序渐进,先把茶树移栽到地上,再种进盆子里,然后一步一步把盆子换小。”这其中土壤是关键,陈红炳打了个通俗的比喻,“就像一个人,他吃的东西量少了,就必须吃得精,茶树也是这样。”盆栽中的土壤首先得经过高温暴晒与消毒,进而用机器与手工细筛,最后分层。别看盆子不大,土壤得分为三层排布,上层颗粒最细,下层颗粒最大,这样做水分不会流失太快也不易产生积水。每天浇完600多盆茶树盆栽,需要花费两个多小时。陈红炳的妻子郑苏君在一旁补充道:“照顾它们像照顾孩子一样,每天光是搬来搬去就要搬好几趟。要搬出去给它们晒晒日光浴,大太阳上来了,又要给它们做防晒。”

茶叶生产加工的空隙,就是陈红炳寻找老茶树的时候。寻找老茶树就像淘古董,开车去附近的每一座山再而翻山越岭,“有的是荒山上找来的,有的是附近农户手里收来的。”陈红炳带记者观赏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滔滔不绝讲着背后的故事。家门口的几盆,陈红炳尤为喜爱,“上座给它们。”有一盆连体茶树造型独特像一艘帆船,陈红炳将它取名为茶帆风顺,“这种造型是可遇不可求的,找了这么久,只此一棵。”在茶帆风顺的边上茶树盆栽,同样外形别致,向上生长非常挺拔,有一人多高。陈红炳说目前还没有想好名字,想为它取名节节高。寻找这棵茶树花了好大一番工夫,陈红炳在附近一座荒山上发现了它,推测这是一棵上世纪60年代左右种下的茶树。由于它太过高大,挖茶树、抬下山,四个人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陈红炳又指着一旁的茶树说,我现在的大部分荣誉都是它给我带来的,光是今年就获得了6个金奖、1个银奖。他为这棵叶片油量的茶树取名“云顶一号”,与自己的农庄同名。农庄的许多茶树与茶叶,母本也来自于它。还有一盆位于上座的茶树盆栽来头也不小,它叫迎霜,来自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前的茶树都是茶树籽播种的,后来有了扦插技术,它是第一代功臣。”由于品种更新迭代,迎霜也渐渐走入历史。“就像现在大家都用智能手机,大哥大已经被淘汰,但是大哥大摆在博物馆里又是历史的见证。”陈红炳期望打造的就是这样一座博物馆性质的花园。他打算今后为每盆茶树盆栽挂上标识,写上名字、写上来源、写上故事。


第一代扦插迎霜母本

在陈红炳看来,现在做的这件事情令他成就感满满,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科研价值,未来还有更大的经济价值。郑苏君回忆道:“之前有个年轻人买了一盆小小的,他特别喜欢,经常端在手上像遛鸟一样出去遛。有一次大晚上,他的猫把土刨掉了一小块,他马上从杭州市区打车到我们这里换土。”

不过,陈红炳目前的重心并不在于售卖,他仍在源源不断收集。“有些茶树可能不适合生产,比如叶片过大的,叶片像瓜子状过小的,还有些茶树年龄过大不再出产,或者品种已经被淘汰,但是它们仍然有特殊的意义。”陈红炳娓娓道来,“而且只要样本足够大,肯定能在这些群体种里选育出优良品种。”缺少专业人才和时间,是陈红炳最大的苦恼。这些天,他正在计划搭建大棚,期待这座茶树种质资源库早日成型。

云顶一号


茶帆风顺

来源:钱江晚报,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婧,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