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汉阳陵“世界最早茶叶” 看茶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对话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透过汉阳陵“世界最早茶叶” 看茶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对话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

  

馆长访谈

主持编辑:李梅(西安晚报《文博视野》责编)

受访嘉宾:李举纲(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

西安汉阳陵曾出土了“世界最早茶叶”,2000多年前的汉代茶叶会是什么模样?

近日,“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其中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出土的西汉茶叶遗存,成为整个展览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明星”。

茶起源于中国,陕西是中国茶文化的源起之地。6000多年前的一捧树叶,是如何刻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又是如何连通万里、香飘寰宇呢?本期,让我们聚焦陕西文物中浓墨重彩的茶文化,跟随两位文博大咖——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先生、陕西考古博物馆副馆长王小蒙先生的精彩讲解,一起去找寻、见证和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周代王室就已重视“茗饮之事”

李梅: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经成为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请问李院长,小小茶叶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中华文化传统理念呢?

李举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起源于中国,陕西是中国茶文化的源起之地,陕茶源于神农,载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是最早产贡茶的地方。

茶一直伴随着中国文明。中国人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茶的发现,最早应在原始采集时代。对茶叶的最早利用,首先应是食用,之后又发现了药用价值,最后才是饮用价值。神农尝百草发现药材,在教人治病的同时意外发现了茶的妙用。这些故事被记载于战国和春秋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周易》中,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荼就是茶,所以神农被尊为茶祖。这里所说的荼,其实指的就是茶。过去人们把能吃的、能喝的树叶包括茶叶在内都叫荼,所以荼所指的范围比茶要大。一直到唐代初期,荼、茶不分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比如西安博物院收藏的“西明寺石荼碾”,上面的字就是荼而不是茶。直到《茶经》问世后,人们才开始普遍使用茶这个字。

李梅:陕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今还和茶有着跨越千年的情缘。李院长,您能简单介绍下茶和陕西的渊源吗?

李举纲:位于陕西的周代王室很重视“茗饮之事”,并将茶事列为国礼。据《周礼》记载,西周宫廷专门设置有“掌茶”的官职,《华阳国志》记载,西周时期巴子国,今汉中安康一带的巴人在西周时期已经掌握了园栽茶的技术,在武王伐纣之后,曾将“香茗”等名茶作为贡品进奉给周天子。

据国家林业局茯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委会主任李三原在《陕西茶文化考论》中的介绍,西周时陕西地区的百姓已经把茶作为日常食用品,《诗经》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等这些描写古周原一带的诗句中多次出现“荼”字。古代诸多字书和典籍明确指出,“荼”就是四季常青的茶,非苦菜一类的小草。《诗经》关于古周原一带“荼”的记载,应是最早关于茶的记载。

汉阳陵出土“世界最早茶叶”

2000多年前的汉代茶叶在故宫展出

李梅:近日,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的中国文化史上最重磅的茶文化展——“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我们注意到,展览中有两件茶文化器物特别引人注目:一件是距今6000年左右、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古茶树根,这一发现把中国人工栽培茶树的时间上推至距今6000年左右。另一件文物就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出土、距今约2000多年的西汉茶叶遗存。李院长,您能给大家介绍下西汉茶叶遗存的详细情况吗?

李举纲: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这场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茶文化藏品的展览,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展现中华文明以茶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吸引了全世界茶爱好者关注的目光。

1998年—2000年,考古工作者对陕西西安汉阳陵帝陵封土东侧15号外藏坑进行发掘,发现大量有机物遗存。当时出土的茶叶遗存,是埋在墓葬群周围一系列墓坑中的大量随葬品之一。棕黄色层状集合体,由宽约1mm,长约4—5mm的细长叶组成。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标本是埋藏了两千余年的古代茶叶。而且,还是咱们陕西的陕南茶,一叶一叶的小而未开的芽茶,被认为是茶叶中的上品,显示出御茶的非凡品质。结合近年的考古发现来看,古代皇室成员十分好茶,这一发现证实,中国古代皇室喜欢饮茶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150年前。

“茶马古道”与茶有何关系?

西安是古代“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之一

李梅:一说起“茶马古道”,很多人也许会立即联想到西南川藏等地区。其实,“茶马古道”和陕西也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请李院长再给我们说说这方面的情况吧。

李举纲:据文献和研究记载,“茶马互市”是唐宋至明代官方针对少数民族施行的一项“以茶易马”的贸易制度。汉代汉中人张骞打通古丝绸之路开始,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和欧洲。

“茶马古道”和陕西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史料表明,产于陕南汉水流域品质极佳的茶叶早已进入长安市场并被列为贡品,进入宫廷。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等栈道及汉江水道方便运输,加之汉中是丝绸产地,丝和茶便结伴远行。唐代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巅峰时期,唐代朝廷即以汉茶赐贡,可见汉茶当是丝路商品中的翘楚。作为汉唐时期的全国政治中心及宋代以后的西北重镇,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一直是古代“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之一。唐朝茶风鼎盛,其饮茶习惯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重要影响,吐蕃、回纥等周边少数民族渐如唐人“一日不可无茶”。早在唐贞元末年,朝廷就为了固边,扩充军队,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急需大批茶叶,鉴于双方需求的互补,朝廷适时地设立边贸市场,用茶叶与西北的少数民族换马,开了茶马交易之先河。

同时,在唐代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茶叶也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史载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到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的147年间,阿拉伯曾37次遣使来唐。在成书于851年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中,作者苏莱曼对唐朝所产茶叶有详细记述。日本曾先后派遣了20余批次的遣隋使及遣唐使前往中国。日本在唐代之前尚不产茶,但在805年左右,日本的京都附近已经有茶树的存在,故学者推测大致在贞观四年(630)至805年之间,日本所派遣的遣唐使将茶籽带回日本,并最终种植成功。

唐代将宫廷茶饮推向极致

“茶兴于唐”:唐朝时茶从宫廷走向民间

李梅:中国人品茶历史源远流长,但真正形成系统的茶文化则是从唐代开始。李院长能给读者介绍下唐代“茶饮”情况和当时茶文化研究的相关情况吗?

李举纲:“茶兴于唐”,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来处。唐代“茶饮”盛行于不同阶层、不同教派、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在宫廷、教门、文人、民间形成根基深厚且形态丰富的茶文化。茶文学的繁荣,使得饮茶渐由口腹之欲升华为精神享受;《茶经》《十六汤品》等一批茶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使得茶有了道与艺、神与韵的完备。

唐代时期,将宫廷茶饮推向极致:王子公主婚嫁、殿试、内廷赏赐、清明宴、帝王清饮、供养三宝、赐茶、接待外国来使、祭天祭祖等都有大型茶宴。以茶事展现大唐威震四方、富甲天下的气象,显示君王精行俭德、泽被群臣的风范。唐代统一全国后,南方和北方文化融合,茶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从寺院走向大众,从江南走向北方。宫廷每年都会举行清明茶宴,作为皇帝对群臣的恩赐,气氛庄严肃穆,礼节严格,要求所用的茶叶必须是清明前的贡茶。

李梅:很多喜爱饮茶的朋友大都知道陆羽和《茶经》,但如再深入探究的话就会语焉不详了。借助今天这个机会,李院长能分享下您眼中的陆羽和《茶经》吗?

李举纲:谢谢。我查找资料后知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陆羽开始搜集历史资料、探访名山名茶,写成了《茶经》。《茶经》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详细总结茶叶生产经验、整理前代茶史资料、规范烹茶器具和品饮具体程序的专著,被奉为茶文化的经典。可以说,直到现在,全世界对茶业的规范都没能超过《茶经》,堪称当代世界茶道之源。自《茶经》之后,饮茶之法广为流传,茶道大兴。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所以,不仅茶要好,器物要好,水质也要好,另外关键是,水的火候要会把握,这就是茶道的核心思想。对于水,陆羽认为,山水(即泉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为评定好水,陆羽探访了很多地方,评出了二十六泉,其中就包括商洛的武关西洛水。

除了烹茶过程的讲究,陆羽还认为,夏饮冬废不是茶道。茶不仅仅是解渴用的,茶是用来修身的。饮茶要有安静的境界,要淡泊明志。唐代的品茶方式多种多样,如痷茶、泡茶、煎茶、煮茶。其中陆羽的煎茶法是唐代最为考究的一种品饮方式,代表了当时饮茶的时尚潮流,盛极一时。从此,人们开始由饮茶进入品茶的阶段,由粗放式煮茶进入精工细煎的阶段,追求意境,讲究技艺,亦重情趣。茶事活动成为诗人们吟咏诗歌或寄托情怀的素材之一,品茗吟诗成了一种风雅生活的标志而为世人所追求。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