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产业(云南茶业)实际上前几十年被带偏了,他们把云南的茶都当成了劳力士!”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的茶山上,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对央视《对话》主持人陈伟鸿忧心忡忡地说。
4月13日,央视《对话·创新中国行》播出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深入云南茶山、助力产业升级的实践。节目中,钟睒睒直言云南茶业发展需回归理性:“不能全民做劳力士(奢侈品),而应做大众产品Swatch。”他强调,云南茶产业需通过工业化、标准化路径扩大规模,让优质茶叶真正惠及千万茶农。
▲钟睒睒直言云南发展茶叶不能都做“劳力士”
01
现状反思:高端依赖下的资源浪费
“你看这个采出来都是白毫。四叶还掐得出水,真的是可惜了!”在无量山上一片无人打理的茶园里,钟睒睒对着满山上好的茶树对央视《对话》主持人陈伟鸿说。
尽管面对“上天生出”的好茶,但钟睒睒还是直言现在在云南发展茶业压力很大,压力来自于这个产业发展被“带偏”了,盲目追求“奢侈品”定位,导致大量茶园被忽视:“比如说易武、冰岛(茶叶品牌),就应该是劳力士,但是你把大量的Swatch放掉了,全民去做劳力士,那你可能有那么大的市场吗?”
他举例如景东无量山:“这里的古茶树是上帝给的种子,但零散分布、缺乏管理,叶子虽好却卖不出价。”
当地茶农透露,过去夏秋茶几乎弃采,春茶也因缺乏标准化加工而滞销。景东县县长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地茶农人均年收入仅5738元,亩产值不足4000元,“卖原料”的低附加值模式难以为继。
钟睒睒以库存积压的饼茶为例,指出盲目依赖高端市场的风险:“茶商订货后不再履约,仓库堆满却无人买单,这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钟睒睒像《对话》栏目主持人介绍云南茶叶
02
破局路径:工业化与标准化重塑产业链
为打开局面,农夫山泉在云南捐赠了5座现代化茶叶初制厂,引入全自动生产线,推动茶叶初制环节的工业化。钟睒睒解释:“工业化的核心是标准化。只有统一采摘、加工标准,才能让云南茶从‘小农经济’迈向大众市场。”
传统手工制茶依赖经验,品质参差不齐。南诏贡茶非遗传承人刘虎告诉《对话》栏目:“过去茶农用铁锅炒茶,有的炒糊,有的不香,样品好但交货差,最后被退货。”而农夫山泉的自动化设备解决了这一问题:动态烘干机精准控温,确保茶叶含水率低于6%;揉捻机通过计算机设定参数,替代人工夜间高强度劳作。茶农反馈:“现在按标准采茶,价格高了,采得更认真。”
在此基础上,钟睒睒提出“优质优价”策略:以高于市场价10%-20%收购茶叶,用“订单”换取对茶园管理的主动权。他解释:“价格高一点,茶农就会听我们的——按标准施肥、修剪、采摘。”此举不仅提升茶叶品质,还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一名采茶老乡表示:“以前卖不掉自己加工的茶,现在交给工厂,收入稳定多了。”
▲云南无量山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
03
未来愿景:从“小众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
在节目中,钟睒睒认为,云南茶的出路在于跳出“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依赖”,拓展绿茶、红茶、茉莉花茶等多元品类。他以日本茶产业为例:“日本70万亩茶园创造远高于云南的产值,靠的是工业化管理和品牌化运营。”
农夫山泉计划通过三步走策略推动升级:短期目标以5座工厂为试点,培训茶农掌握标准化技术;中期目标在三年内完成茶园基础改造,五年实现种植工业化;长期目标为联合当地企业家扩大产能,将“云南茶”打造成覆盖大众市场的国际品牌。
对于“工业化破坏茶文化”的质疑,钟睒睒回应:“工业化与创新并不矛盾。就像咖啡衍生出多种形态,茶也能通过瓶装茶、抹茶食品等新形式贴近年轻人。”他透露,农夫山泉已用云南晒青茶制成茉莉花茶底胚,未来将探索更多产品形态。
▲无量山上的茶民正在采摘“春茶“
“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我们不向下卷价格,而要向上卷质量、卷市场。”钟睒睒向《对话》栏目强调,云南茶业需从“全民劳力士”的幻象中清醒,让漫山茶叶真正成为茶农的“金饭碗”。正如节目中一位老乡所言:“现在日子红火了,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这或许正是工业化与大众化策略最朴实的注解。
来源:第一车间,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