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史,追溯岁月长河中的起源与发展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武夷茶史,追溯岁月长河中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远古神农氏发现茶并为药饮,五千多年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进程也孕育了中国厚重的茶文化。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而产自“碧水丹山”的武夷茶,历史几经起伏,它传颂于汉,兴盛于宋,贡御于元,改绿于明,创乌龙、红茶,制法于清,从唐朝的初具规模,到宋朝的一茶难求,再到明朝的“茶叶革命”、清朝茗香海外...静水流深,沉潜刚克,成为今天独具特色、闻名天下的茶叶。

最早印记

《中国贡茶》记载,商周时期,周武王“伐纣会盟”时就有南方八小国献茶之事,而生活在闽北的闽濮族所进献的正是武夷茶。

在武夷山的“江南汉代考古第一城”——城村闽越王城遗址中,发掘有大量的陶制茶具,包括茶壶、茶杯等,这表明在汉代,武夷山闽越国先民就有种茶饮茶的习惯,并制作了相应的饮茶器具。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叶嘉传》中描述了汉武帝品武夷茶之情节:“启乃心,沃朕心”、“真清白之士也”。

唐朝

唐玄宗于唐天宝七年(748年),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颁令禁止樵伐。

唐代中叶,道教将武夷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佛教寺庙也大兴,因此武夷山名声日高,引来了诸多文人墨客、道家释子前来游览,并对武夷山及山区的茶,给予了大力的传播。

据林祥瑞、刘祖陛《福建简史》记载:“唐代福建的土特产就是山区的茶和沿海的盐”。

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唐朝。当时,武夷山属于建州,建州已掌握了较高的制茶技艺。唐贞元年间(785-804),福建观察使兼建州刺史常衮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制作工艺,把蒸青茶叶研末和膏,压成茶饼,创制了研膏茶,俗称“片茶”。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其做法“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

唐代是我国茶文化初始兴盛的时代。陆羽《茶经》问世后,茶被推上了国饮的地位。陆羽对闽北的茶叶(建茶)这样描述:“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据《全唐文》载,茶在唐代已“上达于天子,赐名臣,留上客”,在这全国乐茶的大背景下,武夷茶(建茶)以北苑贡茶为代表,开始成为帝王臣子,文人墨客竞相追逐、馈赠的佳品。

(1)唐 ,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写到“晚甘侯十五人,遣待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践用之。”(见《中国茶文献集成》第二册76页)丹山碧水为武夷山别称、唐时崇安未设县属建阳。

书信中,孙樵把武夷茶称为“晚甘侯”, “晚甘”指回甘持久,滋味醇厚,侯,则是对茶叶拟人化的尊称,“茶中侯爵”突出了武夷茶尊贵;把在春天采制茶叶,比喻为请雷公采摘,拜用天水而搅和;把生长茶叶的武夷山峰岩誉为“月涧云龛”。

这是至今发现的第一篇明确记载武夷茶的文字,“晚甘侯”也是武夷茶最早的拟人化名称,被后人广为引用。

(2)唐 ,徐寅《尚书惠蜡面茶》“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芽献地仙。”(系福建最早的茶诗,已1100多年)写到唐时武夷茶的采制时间(春季),茶的习俗礼祭(献地仙),制作工艺(飞鹊图腾)、保存方式(用蜂蜡封),生长环境(“啼猿”),运输方式(木兰船),品饮方式(加沉香末煮茶),茶具和用水(冰碗、北山泉)以及受赠者的感激情怀。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采摘武夷茶的美好景象,以及在唐代,武夷茶是蒸青绿茶团饼茶“香蜡片”的模样。

宋朝

宋朝时期是我国茶叶历史发展的鼎盛期,朝野及民间饮茶之风盛行,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皆以饮茶斗茶为乐,茶事兴旺。为了取悦皇家,各地转运使挖空心思,极尽创意之能事,武夷茶也不例外。

在宋代,贯穿整个朝代的茶事,几乎都是围绕着建茶进行的。先后担任福建转运使的丁谓、蔡襄分别发明出了大、小龙团,把建茶(建溪边的北苑贡茶和武夷茶)做到极致。

龙团凤饼,就是以带有龙凤图案的模具压制成的茶饼,因茶饼表面带有龙凤图案,制作精良,深受帝王喜爱,而龙凤图案也历来是皇家所专用,显然,在当时,龙团凤饼已经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龙团凤饼

龙凤团茶被发明出来之后,其饮用方式——“点茶”也应运而生。宋人点茶法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冲入沸水调羹,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击拂,调匀后再饮用。后来文人雅士在点茶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分茶”艺术,分茶又叫“茶百戏”,是让调匀茶汤的盏面上汤纹水脉幻变出种种图样,恰似一幅幅水墨画,因此也被称之为“水丹青”。

为了满足朝廷对贡茶的大量需求,茶官从民焙中采用“斗茶”的方式遴选优质茶品弥补贡茶产量的不足,苏东坡有诗曰“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斗茶又叫“茗战”,随着茶文化推广,也逐渐成为茶友们在一起比试茶的汤色、味道、点茶技艺、比斗器具的茶事活动。

宋朝盛行斗茶,武夷茶不仅成为北苑贡茶和斗茶游艺项目的选品,并且武夷茶文化与儒家和道教文化产生了密切联系。

宋人斗茶图

苏轼《荔枝叹》“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清董天工《御茶园旧贡茶有感》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都有记载。

元朝

元代武夷山主要制作饼茶。设立御茶园。

在御茶园东边筑喊山台,每年惊蛰日,崇安县令率领御茶园官员、场工前往行祭,供置三牲、点香燃炮、宣读祭文、顶礼膜拜、击鼓鸣金、率众人高呼“茶发芽!茶发芽!”以求丰收。从而形成了当地这一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茶事习俗一喊山祭茶。

元世祖忽必烈喝到大臣高兴(福建路招讨使行右副都元帅一高兴)献送的武夷茶“石乳”,备加赏识,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当地官员承办贡茶,高兴曾几次亲入武夷山,监制贡茶。现今四曲北岸题诗岩还保留3块铭记当地官员建园和监制岩茶的摩崖石刻。

元朝赵孟頫的《御茶园记》:“武夷,仙山也。……,爰自修贡以来,灵草有知,日入荣茂。”(《武夷茶经》卷十三)

明朝

明初洪武二十四年九月(1391),朱元璋诏令“罢龙团,改制散茶”。武夷茶由蒸春团饼茶逐渐改为晒青、蒸青散茶制法,后期改进为炒青绿茶,提高了武夷茶的产量和质量。陈椽认为“炒青绿茶的发展,可说是制茶工业领域的大革命”,促进了武夷茶的发展。

明万历三十五年,荷兰商船来澳门购运中国茶叶转运至欧洲,其中主要就是武夷茶,开了武夷茶外销先河。

明徐火勃在其《茶考》中记载:“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清朝

清代是武夷茶走向辉煌的时代。

(1)从炒青绿茶到半发酵茶。清初崇安县令殷应寅曾招安徽黄山僧制松萝茶(发了酵的炒青绿茶)在反复摸索改进的基础上,于康熙后期率先形成了岩茶(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制作武夷岩茶。

(2)创制了小种红茶,红茶发源地—武夷山星村桐木关。山高林密、雨多雾浓、湿度大、春季多雨少阳,制茶无法用日光晒青,大多靠室内松柴烘青,炒揉后的茶叶又是用松柴烘烤,茶中有松烟味,称正山小种红茶(烟小种)。

武夷岩茶和红茶的制作工艺形成后,所制出的茶品都兼有香、清、甘、醇的优点,武夷茶品、茶种及其生产制作技术迅速向外流传,不仅被国人所钟爱,更是开始大量出口,至乾隆年间,欧美庞大的市场需求使武夷茶供不应求。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也通过它的贸易和品饮方式,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3)创制了龙须茶

以武夷山八角亭所产最佳,清末民初,主要销往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一带,深受海外侨胞欢迎。

(4)茗香飘世界

作为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山,成为中国茶叶外销之路的重要起点,万里茶路的开辟,海上茶路的发展,使得武夷茶真正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1607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率先到我国的沿海一带从事私下茶贸易活动,采购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武夷茶成为部分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品,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他们把闽南人对茶的发音“Tey”带回了欧洲,后来又逐步转变成英语“tea”、法语“the”。随后的三个世纪,西方人纷纷把贸易的重心转向了中国的茶叶,在不同的时代,随着世界格局和清政府政策的变化,出现了多条从武夷山通向世界各地的茶叶贸易之路。

清代康、乾年间,武夷山梅溪下游的下梅村曾是武夷山最为重要的茶市,也是著名的“万里茶路”的起点。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界约》,确定恰克图为中、俄互市地点。山西的晋商率先嗅到了商机,不远万里贩运武夷茶,他们从武夷山出发,途经江西、湖北、河南、山西、蒙古等两百多座城市和集镇,以挑夫、船筏、马帮、驼队相继接力,将茶运到恰克图交易,再由俄罗斯商人运往莫斯科、圣彼得堡,进入欧洲,全长上万公里,这条“万里茶路”被喻为联通中俄两国商贸友谊的“世纪动脉”。

(1)清朝蒋周南的《咏茶诗》:“丛丛嘉茗被岩阿,细雨抽芽簇实柯。谁信芳根枯北苑、别绕灵草产东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筐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买,楚材晋用帐如何。”(见《武夷茶经》卷十二)

(2)乾隆皇帝在其《冬夜烹茶》诗中有描述道:“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这位善于烹茶品茗的皇帝品出了武夷岩茶的“岩骨”。

民国

战乱影响,茶叶销路不畅、产量下降,1914年茶销量仍达45万斤,到1948年仅13000斤(其中正山小种红茶3000斤)。1938年福建茶叶改良场迁到崇安县,1942年在崇安兴建“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武夷山成了全国茶叶研究中心。

全国第一所茶叶研究所

1942年,全国第一所茶叶研究所——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由吴觉农先生一手创办选址。本来武夷山并不是茶叶研究所的首站,研究所前生是吴觉农先生创办的东南改良总厂,地址在衢州市的万川。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特别是1942年5月日本发起了“衢州会战”,茶叶研究所不得不从万川搬迁至武夷山区。当时全国的抗战形势都十分危急,几个著名茶区都陷落为敌占区,所以,武夷山成为了这些茶人的栖息之地,通俗的说,当时全国的著名茶人都“扎堆”聚集在武夷山。

张天福先生与他首创的“九一八”揉茶机

现代

近现代,武夷岩茶的发展从第一产业跨越向第三产业。

新中国成立至今,武夷茶经历了从恢复发展到现在的快速崛起发展阶段。由单纯的茶叶加工制品向茶文化、茶旅游等延伸产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余年,武夷山茶产业在政府的引导和一代代茶人的努力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1980年代初,武夷山茶产业在政府的引导和一代代查人的努力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解决大批量茶叶生产的要求,武夷山研制出“乌龙茶综合做青机”,并获国家商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继而又生产出90型、110型滚筒杀青机、萎凋机。

1980年、1982年、1986年,武夷肉桂在国家商业部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获一等奖。

1990年10月1日,首届武夷岩茶节开幕,11个国家(地区)的旅游、茶业界专家及省内外宾客200余人出席活动。

1993年10月,传统制茶工艺生产的武夷肉桂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1994年3月,《武夷岩茶(乌龙茶)综合标准》经有关专家审定通过,填补了武夷岩茶(乌龙茶)没有省地方标准的空白。

1996年8月,武夷山市艺术团赴新加坡表演武夷茶艺。

1997年7月,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开通。

199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名茶评比中,武夷山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1998年3月10日,在香港举行了一场20克大红袍母树茶叶拍卖会,大红袍首次以3.38万元的港币竞拍成交。

1998年8月18-21日,举行98武夷旅游月暨第五届武夷岩茶节,期间,20克母树大红袍茶叶以人民币15.68万元竞拍成交。

1999年,武夷山戴上了“双世遗”的桂冠,伴随着武夷山旅游的发展和以“大红袍”为核心的茶文化推广,武夷岩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品质魅力,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武夷岩茶热。

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02年3月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武夷岩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2年3月29日,由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申请的“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6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GB18745《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

2003年2月,武夷山市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是我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称号。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术”作为唯一的茶叶类项目,跻身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大红袍绝品作为首份现代茶样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2008年,武夷山市政府斥资1.9亿元建成一座集中展示、介绍武夷茶知识的“中华茶博园”。同年,武夷山首次举办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

2009年,武夷山获全国特色茶县、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域市牌称号。

2009年3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摄制组开拍《武夷山茶文化》5集系列节目,6月30日起陆续在央视四套、二套、九套节目播出。

2010年,武夷山被评为福建十大产茶大县; “武夷山大红袍”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正山小种”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0年3月,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正式公演。

2010年11月28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入选“世博十大名茶”。

2010年12月10日,武夷山市在中国名茶产区市长论坛上,获得“中国茶产业特别贡献奖”。

2012年大红袍茶树品种通过审定,成为福建省优良茶树品种。

2014年11月15日,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在下梅村开幕。

2015年-2017年,大红袍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称号。

2016年,武夷岩茶品牌价值获评627. 13亿元,位居全国驰名品牌价值排行榜第11位,茶类品牌第2位。

2017年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茶百戏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5月20日,在国家农业部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武夷岩茶荣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2018年武夷山市荣获“2018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全国十强县(市)”、“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武夷岩茶”获评品牌强度为937,品牌价值为693.1亿元,品牌价值继续占据全国茶叶类第二位。

2020年“武夷山大红袍”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2021年武夷山市获得“2021年度茶业百强县”“2021年度三茶统筹先行县域” “2021年度区域特色美丽茶乡”称号。

2022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44个“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3年成功将武夷山申报特色魅力茶乡,武夷山绿色生态茶园项目成为全国“三茶”统筹典型;武夷岩茶品牌价值730.13亿元,位列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位,武夷红茶品牌价值119.39亿元,位列茶叶品牌价值第6位;武夷山大红袍荣膺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十,获评最具品牌经营力三大品牌,正山小种获最品牌传播力三大品牌。

参考文献资料:

①《福建简史》——林祥瑞、刘祖陛

②《中国茶文献集成》——李阳泉、许嘉璐联合主编

③《武夷茶经》——萧天喜

来源:武夷茶天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