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茶共荣 走向世界!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诠释生态智慧与文化结晶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人茶共荣 走向世界!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诠释生态智慧与文化结晶

在中国西南边陲,广布的森林蜿蜒在山峦之间,亚热带气候滋润下,景迈山古茶林在这里已栖息千载岁月,以古茶林为主的文化更是与当地民族相融合,在这片土地上世代传承,它是世界茶起源之地的历史缩影。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中华瑰宝之一,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茶人“共生”,智慧生态古茶林

在生意盎然的森林生态中寻求森林动植物、茶、人“共生”绝非一件易事,这是一片智慧的古茶林,先民采用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传承至今。

在景迈山这片生态系统上,这为了保证茶树更好生长,先民选择性地砍伐对茶树生长不利的植物。一些遮阴乔木被保留下来,以提供茶树最喜爱的漫射光;在古茶林中保留或栽植桂花树、多依树、樟树,其特有的香味会传递给茶叶,使茶叶具有天然的香气,同时也会抑制某些病虫害。茶林最上层是高大的乔木,中间是以茶树为主的小乔木和灌木层,地面是草本植物。草本层和枯枝落叶一起养护着土壤,提供茶树所需的天然养分;生活在森林里的昆虫和鸟类,会帮助茶树免遭害虫啃噬。天然农法使古茶林得以维系生态平衡——这种林下茶种植方式,让茶树活力十足地生长在立体森林生态系统中。

观测数据显示,古茶林内共记录种子植物125科、489属、943种和变种,观赏昆虫16种,陆生脊椎动物187种,哺乳动物22种,鸟类134种,经济昆虫21种。其中,位于芒景村的蜂神树是一株50多米高的榕树,现有蜂巢约70个,树上的蜂巢是绝对不允许采摘的。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拥有5片古茶林,9个布朗族、傣族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护林,缓冲区面积11927.85公顷,居住着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南门河与南朗河将其三面环绕,使景迈山成为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中保存完好的5片古茶林面积达1180公顷,估算古茶树数量超过120万株,茶树大多高2米到5米,较大的古茶树高接近12米。

古人智慧:生态与经济齐头并进

在景迈山古茶林生态传承的背后,更有经济大智慧!

景迈山云海一般在海拔1000-1200米,各村寨都建在海拔1200米以上,而寨心是整个村寨建设的核心,村寨围绕寨心集中紧凑布局,一方面保证所有村民都可以受到寨神的庇佑,同时提高建设用地效率,村寨外围设有寨门,这样从布局上就控制了村寨规模,提高了山地村落土地利用集约性。另一方面,傣族、布朗族民居均采用传统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既适应当地潮湿气候,满足生活所需,也能满足茶叶晾晒、加工等生产功能。

糯干老寨

景迈山世居民族的村落选址、布局和民居形式,都做到了对自然环境巧妙的适应和利用,体现出世居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摸索出的人居环境营建的科学性,以及与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共融。

景迈、芒景两个村寨劳动力的90%从事与茶产业相关的诸如种植、茶园的维护、茶的制作、加工、储藏及贸易等各方面的工作,茶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90%以上,遗产地居民收入远远超过所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景迈山古树茶均价由2010年的500元(人民币,下同)/公斤增长到现在的800元到1200元/公斤。

人茶共荣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缩影。它连绵千年、延续不断,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它高超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改进的种茶技艺,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古茶林中芒洪八角塔等景观,兼融中原与西南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云南边疆的辐射和影响,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景迈山上布朗、傣、拉祜、汉等各民族友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里所产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走出国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欢乐景迈山 摄影:谭春

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与茶相伴,以茶为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包括种茶、制茶等生产文化,食茶用茶、民族习俗、民居建筑等生活文化,品茶咏茶、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

在2022年9月的现场考察评估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充分肯定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现出的自然和谐、生态和谐、宗教和谐、民族和谐、社区和谐,认为这对当代世界具有重要启示和示范作用。

十三载申遗,是责任是传承!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历时13年,这一历程是中国文物工作者锚定目标、致力于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过程,是中国文物工作者笃行不怠、推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新理念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古人栽培茶树的历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随后茶的种植、饮用和茶文化从我国相继传到邻国,并逐步走向世界。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文本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指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中国西南地区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典型例证。这一种植方式在当今世界规模化台地茶种植园主导的背景中十分独特,显示出了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伦理和智慧。

他期待,作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的世界遗产,景迈山在茶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沿探索,能够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与全人类共同守护好世界遗产。

来源:北京文博、中新网,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中农促茶产业分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