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遇到了一位情商极高的茶友。
原来是喝白茶的,很喜欢白毫银针的毫香和淳汤。
后来改喝起岩茶来。征服过白茶之后,亦想征服岩茶。是一位有征服欲的青年。
这位茶友情商高,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他在与我讨论观点的时候,会引用别人的观点,而这个观点,与我的观点,有时候是相左的。而他亦会用我的茶,与别人PK。
但他体贴村姑陈的感受,会先说,"我在岩茶上认你做老师,当然是以你的观点为主,但我有一个实际体会是......."
这样,村姑陈就十分地龙颜大悦,就算观点与我相距甚远,也会不厌其烦地解说。
不像蓝小笛,上来就直接说,喂,人家说你的茶闷泡了很苦,说你茶不好。
这话一听,我马上就会跳起来,你会不会泡茶,哪个茶闷泡了不会苦的?不会泡不要出来丟人现眼!
然后相看两厌,各人喝各人的茶,互不搭理,最后把他扫地出门。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村姑陈既是女子,又是小人。
画外音:(李麻花骑着拖把拍着手)村姑陈,小心眼儿,难侍候。。。
《2》
跑题了,说回这位高情商茶友的问题。
他说,他的朋友喝了水帘洞老丛,认为,火不够重,没有岩韵。
咦?火功不高,岩韵不显?
难道只有高火功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么?
当然不是。
茶友说,他的朋友,很懂武夷岩茶,所以他说这茶没有岩韵,茶友是没法子反驳的——你能反驳你的老师,说他写的论文逻辑不清晰么?
在学术界,前辈就是权威,向权威挑战,是要被群起而攻之的。
于是村姑陈陷入了思索当中。
“很懂武夷岩茶”、“火功不高”、“没有岩韵”,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在学刑侦的村姑陈眼里,它们渐渐变成了相互之间有强大关联的三个符号。
于是,我给茶友发了三条语音,告诉他,我懂了。
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1.茶友的这位朋友,喝武夷岩茶的年份应该不短。
2.他喝的,大多是建瓯建阳或者下梅所产的外山茶。或者,来自星村。
3.他喝的茶,大多以高火为主,故而他习惯了长时间坐杯闷泡,以及高火茶的汤感。
于是,以他的喝茶经验,当喝到今天这泡出自天心村的,出自正岩水帘洞产区的,出自老制茶师的水帘洞老丛水仙,自然而然地做出判断——不好喝,没岩韵。
SO,他只是觉得味道不够霸气(其实就是觉得不够煞口,不够刺激,就像有的人喜欢吃重庆火锅,喜欢那股把舌头麻辣到流泪的劲)。
《3》
为什么喝了武夷岩茶很多年的老茶客,都喜欢重口味的外山茶,或者高火功的隔年茶?
因为,他们的舌头,适应的是多年前的武夷岩茶的味道——高火岩茶的味道。
多年前,在铁观音还在一枝独大的时候,偏居一隅的武夷岩茶,销量是不太好的,跟铁观音比起来差得太多了。
在销售低迷的时候,为了让做出来的茶,不致于坏掉而血本无归,武夷山的茶农们,会把岩茶的火功,一再焙高,焙到水分几乎为零。
没有水分,茶就不会返青,不会发酵,不会变坏。
火焙到极高,茶叶的性状就极为稳定,不会因为存放了一年两年,口感就发生极大的变化。
这样的岩茶,俗称高火茶。
这样的高火功岩茶,极耐存放。
茶农们可以把它存在家里,慢慢卖。卖不完的,要是喝起来味道变了,就再烘一次,或者再焙一次,火的轻重,视茶叶返青的情况而定。
多年来,喜欢武夷岩茶的人,喝的大多数就是这种高火茶。
在他们的认识里,武夷岩茶,就等同于高火茶。中火,哪怕是中足火,也不是武夷岩茶。
所以,他们才会固执地认为,只有高火岩茶才能代表武夷岩茶,才有岩韵。
《4》
武夷岩茶这种把火功焙到极高的风俗,要追溯到遥远的年月。
从朱元璋废团茶兴散茶起,武夷山就成为了皇家御茶园,整个朝廷官员和皇室的用茶,都从武夷山三坑两涧(即正岩的核心产区)里采制。
然而,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武夷岩茶制作好之后,再运到山外,运到遥远的京城,没有一个月,是很难到达的。
有要人抬杠,说古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妃吃广东的荔枝 ,飞马三天之内就能运到西安,为什么你福建的茶叶运到北京,要一个月?
杠精听好,杨妃一个人吃荔枝,量少。运一批荔枝,少则一筐,多则三五筐,用马驼,一马两筐,早晚换三匹马,运到西安是很快的,荔枝毕竟是水果,轻便。
而茶叶,需要包装,密封,需要的量很大,不是只供给一个人喝,要供给整个皇室,或者整个朝廷,必须得组建一个马帮,每匹马驼得沉沉的,再从山路上翻山越岭,运出去。
这样的整批货,运过去一个月,还算是快的。
这一个月的路程,茶叶是很难像在家里时那样,包装严密的,难免遇雨,遇潮,万一茶坏了,怎么办,误了皇家的事,可是要杀头的。
于是武夷山的茶农们,为了茶叶运到北方,还能保持良好的品质和口感,他们一代又一代,研究出了反复焙火的方法,让茶叶一道又一道地焙火,直焙到火功极高,茶叶中的水分极少极少。
直到,成为性状极为稳定的高火茶。
《5》
然而,近些年,武夷山的茶农们,不再把茶焙到高火了。
因为,火焙得太高,形似炭化,对茶叶内的物质的保存,是很不利的,对人体,也不太好。
喝焙火过高的岩茶,就像在吃一块烤焦了的烧烤,烤得那么焦,蛋白质都糊了,谁敢吃。
为了健康的需要,也因为近来年岩茶销量大涨,每家的茶都挨不到第二年的茶上市,就销售一空,武夷山的茶农们,不再主动把岩茶的火,焙到高火。
当然,也是为了迎合广大的北方市场——民国以来,广大北方茶友,习惯了龙井的清香,习惯了铁观音的花香,习惯了茉莉花茶的鲜香,如果再给他们喝高火的岩茶,那股子呛嗓子的味道(刚喝岩茶的人,会不适应高火岩茶的烟火气),会让他们直接摔杯子走人的。
所以,现如今,把自己家的茶焙到高火,除非是当年没卖掉。或者客人有特殊需求订制,否则是少有人这么干的。
并且,焙火,也是要增加成本的。
焙一道火,加一次成本。多焙一道火,就多一道成本。
如果客户没有需求,茶农没必要狗尾续貂,主动去增加这笔成本。
《6》
早些年的武夷山,天心村的茶农们,大多数还在卖茶青,或者卖毛茶。
卖给大厂,大厂精加工之后,焙火之后,有的用于出口,有的内销。
而由于天心村(正岩核心茶村,居住着大多数三坑两涧的主人们)的岩茶产量不高,外省广大的岩茶市场,几乎是被外山茶所占领着——建阳,建瓯。
还有一部分,是星村的茶。
这些岩茶产区,气候不如天心村所属的正岩核心产区,土壤里氮磷钾的比例也不如三坑两涧,所出产的岩茶茶青,品质会差一些。
做出来的岩茶,香气和口感,主要是口感,会差很多。
一方面是容易出现苦涩味,一方面是汤感较薄,层次感弱,耐泡度也不强。
这些地区出产的茶当中,除开高香品种,如黄观音、黄玫瑰等,像水仙肉桂这些常规品种,如果要在市场上有较好的销量,或者较高的售价,很多人会把它们的火焙得高一些。
火焙得高了,自然就能把苦味和涩味,给遮掩起来,你泡的时候,随便闷,也不怎么感觉到苦涩——当然,这样的代价是,香气也损耗掉了,内含物质也损耗掉了很多。
这些外山或者星村的茶,焙到高火之后,喝起来就是那种老树一般的口感,枯井一般的质感,苍老,浑厚,不鲜,不香,不甜,不爽。
像一个百岁老人,只会在落日余晖里,渐渐睡去。
香清甘活,一个都别想在这些茶里喝到。
《7》
岩骨花香,是个很奇幻的感受。
岩骨,是武夷岩茶的风骨,按村姑陈的理解,它就是一种绵劲。
是茶汤内丰富物质所形成的一种劲道,像太极的绵掌,打起来缓慢,却蓄满了内劲。看似人畜无害,实则劲力凶猛。
花香,是武夷岩茶的外袍,是它鲜妍娇嫩的底色。
不香,或者香得轻飘,或者香气易散,或者香得简单,都不符合武夷岩茶的标准。
尤其是焙到高火又不香,或者香得极弱的茶,那简直是武夷岩茶里的叛徒。
该被揪出来游街示众并点名批评。
要说这种高火茶的汤感就是岩韵,那更是大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