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人都想知道什么是好茶,靠品牌还是靠口味,还是靠喝下后身体的感觉?怕是不同的人对好茶的感觉千差万别。《喝茶问祖》的作者鞠肖男是一位文物收藏家,他以文物收藏家的视角研究茶文化,说出了一般茶人难以说出的观点,读来饶有趣味。在书中他开宗明义地向读者交代,所谓好茶,就是“好原料+适度加工”。
《喝茶问祖》鞠肖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作者曾经有过一段身患疾病的历史,在好友推荐下喝了古树茶一年多之后,各项指标趋于正常,由此机缘,开始对古老茶树产生兴趣,到临沧古茶树产地进行持续的考察、品尝、试验,收集各类证据并研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
好原料的产生必然由一棵茶树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环境共同促成。在海拔1750-2800米的山上,古茶树的存在成为作者探究茶树来源的平台。在形成好茶原料的过程中,生物链、海拔、温度、适度、温差、空气、土壤、云雾、阳光的综合作用,无疑成为构成好茶的重要原因。在作者所提倡的打分占比的评价中,一份好茶形成的体系就清晰产生了。在茶演变的历史中,随着海拔的降低,茶的品质相应越来越差,茶树流传的形式也会由高海拔的大树向着低海拔地区的小树而演变为从大叶到小叶。作者提出澜沧江一带为世界茶树的源头,分析中自成一家之理,还是有实证上的意义与现实中的存在感的。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于唐而兴盛于宋,产生白茶、绿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等六大品类,看起来貌似是产区不同,其内在演变的逻辑,在于人类不断通过各种加工方式,改变或去除茶中的苦涩味。茶之为茶,就在于这种不断演变的历史况味中。作者饶有趣味地介绍了中国自唐朝以来不断演变的茶叶加工史,宋朝的团茶被朱元璋改变为散茶,自此,茶从皇家真正走向民间。从煎茶、点茶、斗茶到泡茶,形式的改变,意味着中国茶文化的解放。
在作者的解读里,好茶并不是加工得越精细越好,相反,越接近自然的口感,越有本真的味道。好原料是作者所强调的,适度的加工是作者所提倡的。书中没有像其他茶书那样大量铺排各种茶的做法,而是将茶制作的工艺,掺杂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娓娓道来。中国的茶文化,存在博大精深的传播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不同的发展样式。
一部茶移栽史,是茶文化传播的历史,也是国度兴衰的历史。作者在书里回忆了茶马古道带来的贸易繁荣,提到了茶叶交易带来的贸易顺差,也提到英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向印度、肯尼亚、缅甸等殖民国家移栽茶叶的历史。如今,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70多个国家30多亿人的日常饮料。一片树叶,讲述着历史的风雨。
《喝茶问祖》是一个痴情茶人的心血之作。作者对中国茶有品类但无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尴尬地位深怀忧虑,提出我国现有茶学标准不能解决茶对比评价的问题,并由此提出建立茶原料的生态评价标准、构建茶综合评价标准体系的建议。茶综合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将茶原料、技术指标、品鉴指标分别打分,然后组合成综合的打分系统模型,让所有茶都能做品质对比,从而分出高下。对优化茶叶种植、公平交易、明白消费,让中国茶打出响亮的世界名牌,建立起具有世界话语权的中国标准,具有重要意义。(戴荣里)
来源:文汇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