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菁华,乡村茶业发展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茶史菁华,乡村茶业发展

 解放之后,在国有、大集体的茶叶种植和技术水平引领、支撑下,宜兴乡镇(公社)、村级(生产大队)茶叶种植和生产也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1974年,宜兴列为全国100个产茶2500吨基地县。乡镇茶场以新街茶林场、红岭茶场为规模最大。1987年,新街茶林场产茶252.45吨,红岭茶场产茶164. 45吨。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宜兴本地茶叶品种为国家品种,定名为“宜兴种”。

宜兴茶史菁华

乡村茶业

在国有、大集体的茶叶种植和技术水平引领、支撑下,宜兴乡镇(公社)、村级(生产大队)茶叶种植和生产也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1959年,唐贡、百合、凰川、横山、茗岭、九岭等9个国、社联营茶场,种茶3000余亩。1962年,全县茶园14900亩。1966-1967年,茶园发展又掀热潮,省庄、岭下、上东、川埠、横山开辟新茶园3649亩。1974年,宜兴列为全国100个产茶2500吨基地县,同年创办新街、善卷茶场,又种茶2229亩。1976年,太华开始种茶,到1985年,有15个村办起茶场,面积2641亩。

文革之前,宜兴茶(主要是野山茶)在国内外市场还是有一定影响。1962年,香港《大公报》发表署名刘郎的《唱江南 · 阳羡茶》 一文,说:


幽伴野山茶,初尝阳羡茶。

群夸庙后种,能发明前芽。

入眼盈杯绿,高名万代嘉。

流芳写不已,来日遍天涯。


江浙的茶叶,以碧螺春与龙井最为脍炙人口。但前此二者已闻名于世的,却是阳羡茶。


阳羡,即是精制紫砂茶壶的宜兴。阳羡的野山茶,在唐宋年间已很出名,至今宜兴有唐贡村。就是因为这里产的茶,曾经在唐朝进贡过的缘故。


阳羡茶到后来之所以湮没无闻,传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种茶是野生的,它周布于危岩幽谷间,采摘比较不易;其二是苏州、杭州的茶叶,大大出名,而阳羡茶以产量不高,竟为世人所遗忘。


但阳羡茶虽然湮没无闻,却不等于绝种。这茶到现在还有,而且生长在小秦王庙后面的(人称庙后茶)依然为茶中极品。不过物稀为贵,产时只能在当地的人可以尝新,很少带到外面来罢了。


现在政府要把它繁殖起来,将野山的茶苗,进行人工培植。料得再过几年,阳羡名茶,又将流芳当世了。(香港《大公报》1962第三版)


1974-1977年间,发展茶园13000亩。红岭茶场成为最大高产典型。1979年,获得国务院嘉奖。1987年,宜兴茶园56400亩,是建国前的4.85倍;产量从175吨提高到4687吨,增加25.8倍。质量从20%的级内(细)茶提升到80%。湖父、茗岭成为首批万担(500吨)产茶乡。在茶叶总产量提高的同时,亩产也在提升,提高了茶场的生产效益。1949年,宜兴茶叶产量每亩粗茶15公斤。1954年为25公斤。1965年平均为51公斤。1982年,最高的横山茶场亩产187.5公斤。1983年,最高为红岭茶场,亩产为386.5公斤。乡镇茶场以新街茶林场、红岭茶场为规模最大。1987年,新街茶林场产茶252.45吨,红岭茶场产茶164. 45吨。


在茶苗育苗方面,也改变解放前挖坑直播种子的做法。1953年,茶叶实验场用有性育苗方式育苗36亩。1957年,芙蓉茶场学习福建做法,扦插4亩获得成功。1958年,全国茶叶会议代表到宜兴参观学习短穗扦插法。1958年至1959年,宜兴扦插茶叶苗7702亩,4亿多株。梅园大队受到国务院嘉奖。1967年,红岭茶场用营养钵培育有性茶苗,但成本很高。1977年至1985年,红岭茶场培育大毫、福丁等良种茶苗500万株,成为县良种苗繁育基地。

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品种、品质的改善方面,也是可圈可点。1937年以前,宜兴茶主要是绿茶,低档茶占80%。1945年后,由绿改红,制法是日光萎凋、脚揉、发酵,晒至七八成干出售。1952年,鲜叶采摘提倡一芽二叶,使用烘笼烘焙、木质机器揉捻,提高了茶叶档次。1953年,响应上级号召,宜兴普遍生产炒青绿茶。1955年,开始仿制碧螺春、旗枪等高档绿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70年代起,大量生产绿茶,品质逐年提高,同时创制宜兴独特的香高味醇风格的清汤绿茶。1983年,江苏一级烘青茶4只,有三只产自宜兴。

在茶叶经销上,国营和集体也发挥极大优势。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华东分公司指定苏州茶厂到宜兴委托私营茶行收购。1951年,收购31. 35吨。1952年,为保障茶农利益,县成立茶叶管理委员会,设宜城、张渚、湖父3个收茶点,代中茶公司收购春毛茶。1953年,江苏省供销社指定归径为收购点,1956年,茶叶收购归县农产品采购局领导,1957年归县供销社。1958至1959年,茶叶收购由基层供销社负责,宜兴茶厂负责加工。1960年开始,茶叶收购、加工、推销统一归县茶厂经营。1961、62年,南部山区设9个收茶点,与县茶厂合作,1965年,县供销社茶厂与12个产茶公社、61个大队、411个生产队签订预购合同。1973年后,茶叶经营业务归县农副产品采购公司负责。1979年后,宜兴茶园增至5.64万亩,年产量3220吨,成为宜兴第二大副业项目,进入全国重点产茶基地行列[省庄大队获得表彰]。1982年5月,镇江地区供销社通知,茶叶不准议价收购,当年收购茶叶2032.9吨。1983-1985年,茶叶市场放开,允许茶农自产自销。1985年,县农副产品采购公司只收购茶叶992.1吨。1986年,为茶农提供销售信息的同时,收购1494吨。1987年,为茶农发放茶叶生产扶助资金120万元,提供茶场机具30多套,收购1839.4吨。
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宜兴本地茶叶树种为国家良种。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宜兴本地茶叶品种为国家品种,定名为“宜兴种”,编号GS13030—1985。


从民国初年起,宜兴山区百姓就梦想着恢复发展传统茶业,但最后是时局动荡,民不聊生。1949年后,宜兴茶叶生产才在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下逐渐恢复。到1987年生产茶叶4686.65吨,占全省的39%,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基地市(县)。这期间,凝聚了多少的心血汗水,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有一个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就是著名茶叶专家张志澄先生。他是无锡钱桥镇人,但从50年代初,就与宜兴茶业结下了缘,从此不离不弃,终身献给了江苏、宜兴的茶叶事业。无论是单株双行密植茶园的尝试,还是碧螺春生产技术推广,无论是外销红碎茶的研发,还是高档阳羡雪芽的研制,无论是在红岭茶场,还是在阳羡茶场、茶叶研究所,无论是在宜兴,还是在溧阳、常熟、金坛,他把聪明才智奉献给了他最钟爱的事业,把宝贵的经验留给了后人,把深情洒在了阳羡古老茶区,为人为事皆为后世楷模。张先生自己曾说过:“一生著书立说不多,自己的著作就是一片片茶园”。无论是今天,还是在将来,宜兴的茶园最大、茶叶最好,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位茶人。


来源:闲品阳羡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