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馨秋、孙锐,茶俗文化遗产及其社会功能探讨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刘馨秋、孙锐,茶俗文化遗产及其社会功能探讨

中国人历来有“礼之初,始诸饮食”,“人所饮食,必先严献”的观念。从人类开始饮食活动之初,饮食便被赋予了解饥止渴之外的更深层次的功能和内涵,从而形成了饮食礼仪。无论祭祀或日常待客,饮食都是其中的重要形式和内容,甚至可以说,“食礼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作为拥有两千多年饮茶历史的东方礼仪之邦,茶与礼俗的联结可谓必然。从晋代吴兴太守陆纳招待卫将军谢安“所设唯茶果而已”,东晋权臣桓温“每宴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到剡县陈务妻“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再到南朝齐武帝遗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并强调“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无不表明六朝时期茶之礼俗已在世俗社会形成,并已经过一定程度的推广。随着饮茶在社会各阶层的普及,以茶祭祀、待客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礼俗,而中华民族的高尚礼仪和传统美德,也在茶俗文化遗产中得以诠释和展现。

寺院茶礼表达虔诚信仰

随着禅宗的发展和尚茶之风的普及而相互融合、紧密联结,形成了既有助于修行禅悟,又能够表达虔诚信仰的寺院茶礼。在寺院的日常礼仪制度中,茶礼可谓无处不在,如僧众们每日需在佛前供奉茶汤,是为“奠茶”;行祭祖之礼时,“众僧集于祖师堂,首先由住持向祖师上香、行礼、供茶”,“众僧再回到祖师堂,还是先由住持上香、上汤、上粥、上茶”;在一年一度的寺院挂单时,需按照僧众受戒的年限依序饮茶,称为“戒腊茶”;寺庙主持邀请全院僧众吃茶,称为“普茶”;在宗教节庆大典之时,寺院还会举行盛大的“茶仪”;在接待宾客时,更会根据施主身份施以不同品级的茶礼。可以说,从供奉佛祖、祭祀祖师,到接待宾客等日常活动,佛门事项无不以茶为礼,可见茶礼在寺院礼仪中已成为一种俗规。佛教与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促使禅僧在寺院内种茶、制茶、饮茶,将茶作为禅修的一部分,因此史籍中多有名寺出名茶的记载。

以茶祭祀传承礼教传统

祭祀是指向天神、地祗、宗庙等对象祈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是从史前时代起即被创立的传统。祭祀所用的祭品以食物为主,将茶作为祭品,也是自然之事。例如,在敬神方面有“祭床神”的习俗,即在除夕日“荐茶酒糕果于寝室,以祀床神,云祈终岁安寝。”在祭祖方面,据《南史》记载,齐武帝在临终前的诏书中也明确规定,“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另据《吴兴掌故录》记载,“明太祖喜顾渚茶,定制岁贡止三十二觔,于清明前二日,县官亲诣采茶,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未尝别有上供。”此外,新年时还需祭祀祖先坟墓,旧称“上年坟”,是将茶叶、糖果装于锦盒之中,奉于祖先坟上,即“携糖茶果盒展墓”。通过上述史实可知,从六朝时期开始,茶叶即作为内容或形式而广泛应用于供神、祭祖以及丧葬等祭祀活动。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们以茶寄托崇敬与哀思,充分肯定了茶在中国数千年的礼教传统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婚俗茶礼传达美好寓意

自唐宋时起,很多地区和民族的婚俗中都以茶为礼,取其“茶不移本,植必子生”之意。千百年来,茶礼一直流传于我国民间传统婚嫁习俗中,其程序也甚为讲究。在婚俗茶礼中,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直到亲迎,“六礼”中均要用到茶。其具体程序为:男方向女家提亲时(即纳采),若女家同意,就会将年庚辈子用梅红单帖写好,装入红封套内,并于封套内放茶叶、红米、枣子等,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字”,如八字相合,则互赠信物,定下婚约(即纳吉)。定亲以后,男方需向女家下聘礼,俗称“前茶”、“下茶”、“定茶”或“小定”;女家接受聘礼,即代表正式允诺,俗称“受茶”或“吃茶”,此时置办的订婚酒宴称为“接茶酒”。可见在聘礼中,茶叶是重要的礼品之一。

客来敬茶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六朝时期,上层社会的饮茶已带有礼仪性质。此后,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沉淀与发展,“客来敬茶”逐渐形成形式多样且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礼仪形式。如江南一带多有饮元宝茶待客的习俗。“元宝茶”实为橄榄茶,橄榄茶在江南地区极为盛行,且因橄榄状似元宝,有吉祥之意,遂常在新春佳节之时饮用。如旧时茶馆的堂倌会用新鲜的青橄榄为老茶客冲泡一杯元宝茶,寓意恭喜发财、招财进宝。如今,新春佳节饮元宝茶在民间广为传播,不但象征主人好客,而且因橄榄有止渴生津、去腻消食、解毒等功效,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疰夏七家茶也是民间流行的待客茶俗。《清嘉录》载,“凡以魇疰夏之疾者,则于立夏日,取隔岁撑门炭烹茶以饮,茶叶则索诸左右邻舍,谓之七家茶。”也有向邻里索要米粒与茶叶同煮,以为夏日可防暑热,谓之“合七家茶米食之,云不病暑”。可见七家茶既被当做治疗“魇疰夏之疾”的良方,同时又代表了邻里之间友好互助的和谐关系。因此,七家茶的制作过程亦可以说是一种邻里之间增进感情、协调关系的过程。

茶俗遗产的社会功能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随着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茶俗文化遗产及其社会功能愈发受到尊重和推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认为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延续了千百年的茶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茶俗文化遗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创造的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文化,其中蕴含了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中华民族的礼教传统、美好寓意、和睦的人际关系以及悠闲的生活态度等良性社会功能。这些良性的社会功能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根植于人们内心,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当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文化自信的政策导向下,传统茶叶礼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应该回归到现代中国的礼仪文化之中,使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健康地融入社会生活,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刘馨秋,辽宁沈阳人,南京农业大学茶学博士,科学技术史博士后,现为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社科优青,兼任江苏省农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茶叶学会培训教师。主要从事茶叶经济史、茶文化遗产、农业史研究。已出版专著《江苏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茶叶》《中国传统村落记忆·江苏卷》《茉莉窨香: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编著《中国传统村落:记忆、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转型研究》;同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农业遗产卷”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分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第二版“农业历史卷”中国古代农书、农史人物分支副主,《中华茶通典·茶通史典·清代卷(下)》主编。担任《全球史》系列音频节目“茶叶专题”的撰稿人。

孙锐,湖北十堰人,中南民族大学历史学学士,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硕士。主要从事茶文化遗产、农业史研究。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