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茶俗(下)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岳西茶俗(下)

(一)婚嫁茶礼

婚恋茶礼,是指在相恋结婚过程中,以茶为依托的种种行为。它可以是茶的礼仪,也可以是茶的礼品。茶礼起于何时?无从考证。如果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宋代未婚男女,相聚踏歌:“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明代郑燮《竹枝词》:“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喝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是古人以茶传情,借茶示爱。

自古及今,在缔结婚姻过程中,有许多以茶为“主角”的礼俗。在包括岳西在内的大别山区,就有“三茶六礼”。

三茶,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前的“定茶”,结婚时的“合茶”。“下茶”,又叫聘礼茶,定婚时在聘礼中备两包茶,两包盐,盐为“海沙”,茶为“山萌”,谐喻好事成双,“海誓山盟”,未来婚姻美满。女方接受男方的“下茶”,就表示婚姻已经成功缔结。《红楼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儿?”“定茶”,临近结婚的礼俗,男方初定聘日,书文成贴,求女方应允,也叫“送日子”或“定日子”。送日子时,男方上门要备上糖糕、茶叶,贴子压在糕茶之间。“合茶”是结婚当日的礼仪,有三道。一是以冰糖、红枣入茶水,招待来宾;二是在婚庆仪式上,拜过天地、父母之后,新人手托茶水,敬献双方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三是入洞房之前,夫妻对饮交杯茶,茶中配以红糖、大枣、花生米,含甜甜蜜蜜、红红火火、早生早贵子之意。过去,在头陀河、黄尾河一带,还把“点茶”作结婚的代称——送新婚贺礼,叫“送点茶礼”,参加婚宴,称“喝点茶酒”。

六礼,指自求婚到完婚所要经历的具有规仪性质的六个过程。即纳采(男方托媒人去女方提亲)、问名(女方答应了,男方再请媒人去问女孩的名字、生辰八字)、纳吉(即择日定亲)、纳征(女方接受男方聘礼)、请期(确定迎亲日期)、亲迎(正式迎娶)。在每项仪式中,男方都要带上一定的礼物,在礼物中,茶都必不可少。在古时,男女只有完成了“三茶六礼”,婚姻才算是合规合仪。

探究结缔婚姻时以茶为礼,其原因大体是因茶性特质而寄予某种期望:茶树四季皆青,以茶相赠,表征“爱情之树常绿”;古人认为茶树“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可复生”,具有“专一”性,男女赠茶受茶,以期望双方“从一而终”;茶树开花时节,茶籽尚在,称“母子相逢”,表示传宗有望,苗裔繁荣;茶寿(108岁),是不可多见的高寿,在婚恋过程中反复赠饮茶品,寄望夫妻白头偕老,共享遐龄。

进入现代,男女自由恋爱,婚嫁仪式也有了很多改变与创新。但茶作为过程中的礼仪用品,依然不可或缺。

(二)茶祭与祭茶

古人重祭,《礼记·地官》有“掌荼”和“聚荼”治丧的记载,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用茶作祭品了。在岳西,茶与祭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以茶为祭,有礼佛,祭祖,也有祭祀神灵。通常有以茶水为祭、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等数种。

岳西寺庙多,而寺庙多种茶。所收茶叶,一作招待香客,二作自饮,三为供佛。在如上三用中,僧人们最为倾心的还是礼佛供佛。宋代通判谢明《司空山宿无相寺》有诗“松花细嚼蒲团月,春茗新烹老纳蹊”,诗人亲见司空山无相寺长老,以茶礼佛。本境四望山五龙寺名下有片茶园,在四望山顶。相传是五龙寺开山祖元末费贤所建,人称“费公茶林”,面积逾百亩,为四望山十景之一。据说,费贤每年种芋艿三百六十棵,每天仅食一棵,终日清茶黄卷,行医济世,生活极其简朴。大集体时该园每年还能采数千斤茶草,现在遗迹尚存。

以茶礼佛还有一种方式叫“收脏(读zàng)”。塑(雕)佛像时,在背上留一孔。佛像入寺落座前,由僧人信士将茶和米置入其中,然后封上。意为此佛像已有生命(能永久享用供养),已有悲悯之心,普渡之灵。

浙江长兴顾渚山紫笋茶,被陆羽评为茶中上品,列为唐代朝廷贡物。“一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唐湖州太守李郢诗)。虽然长兴、长安远隔四千余里,但是上好的紫笋新茶必须快马急程,赶在“清明宴”之前到达。“清明宴”就是朝廷清明节祭祀活动。

在茶祭中,除了以茶贡佛祭祖,最为常见的就是丧葬了。岳西“老人”(人去世),有一套严格的治丧规仪。死者一咽气,即由床上抬到门板上,叫“下停板”。停放后,亡人面盖黄表纸,头前放大半碗半生不熟的米饭(叫“倒头饭”),一双筷子直插在饭里,上面再放两个鸡蛋(叫“倒头蛋”)、一柱香,然后烧纸轿马,设灵堂,择时入殓。灵堂正中是棺,棺下点长明“本命灯”,棺前挂孝幔、挽联,并设祭桌,置灵牌、摆遗像、燃白烛,上鸡、鱼、肉三牲及茶、酒、饭等供品。下葬及以后的上坟,供品也是三牲及茶、酒、饭。焚香叩首后,茶和酒,由主祭洒在坟前。

在岳西及其周边的许多地方,还视茶为吉祥之物,可以辟邪驱鬼。因此,造房建屋,立柱上梁,会在地上撒一些米粒和茶叶,求家业永固;遇上“倒霉”的事,要讨七家的茶叶混合泡饮,驱晦接福;小孩子受到惊吓,会化“百家茶”、“百家米”放在小孩的枕头下,保“百魔不侵”,安枕入睡。

祭茶,是指备以供品,祭奠茶神(陆羽)和土地神。全国不少地方都有祭茶习俗,“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说武夷山一带,春暖月圆时候,用新茶祭献土地爷。在岳西,祭茶有“小祭”与“大祭”之分。

小祭,是家庭性祭祀,于茶叶生产季节,家主带 “三牲”、备纸马,在茶园里叩祭茶神,拜求茶树多发嫩芽,行情看好,家人采制平安。这在当地古民歌《采茶》中有生动记录:“五月采茶茶叶团,茶棵树下小龙(指蛇——笔者注)盘,多办银钱并纸马,茶棵树上保平安。”

大祭一般由盛产茶叶的自然村、茶场或大的姓族公堂牵头,在茶开园时选一个风光秀美、茶叶质量优异的茶山,设立祭坛。内容有祭告天地、茶神和“喊山”。“喊山”,由一德高望重的老茶人在高坛上领喊“春天到!”、“茶发芽!”台下背着茶篮的采茶人和观众,一起跟着喊“好!”,以祈求风调雨顺、茶芽丰收。随后是演茶戏、唱茶歌、跳茶舞。参加人数众多,场面宏大,过程庄重热烈,且清新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21世纪初,包家、姚河一带还举行过茶山的大祭。

(三)建亭施茶

建亭施茶是利益众生的善举,也是在岳西传承千年、经久不息的民俗乡风。

过去,大凡干道,相隔几十里,甚至几里,就会有人自发的在山腰、坳头建一个茶亭,供过往行人歇歇脚,擦擦汗,喝口茶,看一看风景,恢复一下体力。直至现代,高等级公路联通内外,普通水泥路通村通组,基本以车代步,茶亭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茶亭又称路亭、凉亭、茶棚,形制繁简不一,因地因时而异。大体有亭有屋,有灶有凳,有的还备有床褥铺盖,以供商旅行人不时之需。但也有一些临时性亭棚。临时茶亭多在荒年和青黄不接的季节出现,用以施茶施粥。结构相对简单,有的只用几根竹木、数捆芭茅搭建一个“人”字棚或亮脚棚。施茶(施粥)期限也不很确定,短则数天,长则数月,见势而为。

建国前岳西茶亭甚多,据不完全统计,有60多座。响肠镇内四十里古皖道上,自南而北,就有大关亭、牛眼潭亭、五星庙亭、沙岭头亭、清峰岭亭、板桥街亭、塔儿岭亭七座。冶溪坂有罗铺亭、白石坳亭、九老亭、马踏岭亭。衙前至主簿、姚河一线,有叶畈亭、罗成墩亭、桃岭亭、七里冲惜冤亭、中畈亭、大歇岭亭、马石亭、梯子岭亭、朱砂岭亭等。建国初,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本县民政部门对部分茶亭进行过拨款修缮,上世纪70年代,尚有不少存在。方志载,1985年,全县享受政府补贴的茶亭44座。

历史上的茶亭全为公益性质,不收茶水费,设立方式有宗族建、寺庙建和善户建三种。

宗族建,一般由当地旺族有威望的人牵头(称“首事”或“纠首”),组织相关公堂(姓族支裔团体)、社会组织、名流大户,以及周边民众,筹集银两,购买亭基,建造亭房,请人长期烧水施茶。也有人直接捐赠土地、山场,供茶亭永久使用。白帽镇余河野溪冲水口永宁桥上的“花亭”,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 始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守望会重修。《太湖县志》(道光版)记:“永凌桥(亭),县北南庄野溪冲口,乾隆三十五年监生祝庆捐造”。重修碑记,建桥亭首事是“守望会”祝宪章等。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90)的响肠塔儿岭茶亭,由当地王氏家族牵头,成立“茶局”,承办筹建事宜。茶亭《文公碑记》、《茶局捐名碑》记,亭基由王维新支下王经济、王味燮、王味羹捐献,当地民众捐款62笔,368千文。位于中关碎石岭与响肠半岭交界处的请寨新亭,由王永奎后裔于民国十六年建。亭碑载:“我王氏永奎公裔,环居左右,爰率公私集资,代公捐地点,创亭煎茶。”连云乡腾云村大西组西水岭茶亭,系当地储、王、刘、汪等姓族人员,于清道光二年(1822)筹资建成,又于民国十二年(1923)重建。1981年前后,一位储姓老母仍在义务为茶亭烧茶。

寺庙建设并管理的茶亭在岳西很多,这与禅宗尚茶有关。如白帽亭子岭亭、莲云黄沙岭亭、温泉桃岭头亭、毛尖山王婆坳亭、店前河东茶庵亭、马玉坳亭、白帽南庄镇龙庵亭、田头雪山庵亭等,均属寺设。寺设茶亭,多是“前亭后庙”格局,施茶事宜由僧人或居士承担。

善户建亭在岳西茶亭中也占一定数量。位于司空山北麓的白石村的九老亭,为乾隆年间白石坳郑氏九位嫡堂兄弟个人初建,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该亭通体石质,高约五米,有穹顶,四角由四根一尺见方、高约丈余的花岗岩柱支撑,飞檐戗角,坚固玲珑,现完好。店前镇徐良村与中心村交界处的凉水亭,民国年间乡贤余凉水建。乱世荒年出现的诸多临时性茶棚(粥棚),也多是个人所设。

在旧中国,岳西山区经济萧条,交通闭塞,加上天灾不断,兵燹连年,人民生活异常艰辛。建亭施茶的善为,与修桥筑路、收养遗孤、义葬无主尸骸一样,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深得百姓赞誉,也深受史家关注。打开本境旧志和家谱,因上述种种善为被载入其中的比比皆是。如民国九年《潜山县志·人物志》载:“储光琼乾隆间倡捐积善局,给丐埋骼。又捐地基修西水岭茶亭,与王姓合买店基岭,建亭置案施茶,至今未堕。”说他组建积善堂,收葬乞丐尸骨,捐地建西水岭、店基岭茶亭。

(四)赠新茶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茶性高洁,是为山珍。新茶,更是以其特有的色香味韵,让人百般怜惜,一见倾心。

在我国寄赠新茶,由来已久。新茶上市,给亲友寄上若干,附一封短信“山中无宝物,聊寄一枝春”,温馨而又别致。双方的情谊,在这氤氲的茶气、暖暖的茶汤之中,瞬间得到升华。于是,许多文人墨客,在接到朋友寄赠的新茶时,往往会抑制不住内心喜悦,诗情如涌,泼墨而书。如白居易《谢李六郎寄新蜀茶》“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满火芳香碾曲尘,吴瓯湘水绿花新。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感激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大别山盛产好茶,岳西及其周边,寄赠新茶之风,自古有之。唐代宰相李德裕,就有对天柱新茶“惠三数角”(角,古代计量单位)之请。

千百年来,此风不仅不减不衰,且有越来越强劲的势头。过去多在至亲、文人、富户之间进行,皮纸包裹,比较简约,上等茶数两而已。现在,无论是范围还是数量都大为扩大,包装也更加的精美。每到春来,城乡一片繁忙,家庭,企业,赠亲友,赠业务单位,热热闹闹,车水马龙。业务关系广泛的企业,外地亲友多的人家,寄赠数量,少则十多份,多则数十份,甚至上百份,多用礼品盒包装,每份数量在半斤至一斤之间。城乡一般人家,礼赠新茶行为,同样广泛存在,只是份额会少一些。

赠人清茶,手留余香。通常寄茶、受茶,双方皆悦。但也有并不情愿的时候。在吏治不清的年代,一些官员,往往特别“钟爱”在新茶出产季节,到乡村走马观花,“调查研究”,按照“潜规则”,就是收受茶烟酒。对此,民众普遍深恶痛绝,讥之为“调茶烟酒!”

来源:徽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