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假茶?历朝茶叶打假大揭秘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古代也有假茶?历朝茶叶打假大揭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各行各业,都有为了“利”而泯灭良知的黑心商贩。近几年,市面上更是出现了做旧的“老”茶、加香料的花茶……各种千奇百怪的造假茶,令人震惊。

但其实,茶叶造假现象在古代就有了。那当时的商贩,是如何造假的?人们又是如何打假的呢?

唐:槐、柳嫩芽冒充

我国的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记载了茶叶造假的手法:“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叶有很强的季节性,春茶非常昂贵且稀少,如果用夏茶充当春茶出售,就会降低销售成本,如果再把“卉莽”掺进茶叶中,就能模仿春茶。

《调琴啜茗图》局部 唐|周昉

在唐代也有《本草拾遗》记载:“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原来在唐朝时期就有人用槐树、柳树的嫩芽充当茶叶了。

其实在唐朝时期,茶叶刚刚流行,百姓之中并不普及。许多人对茶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知,有的可能连茶叶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淳朴的百姓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不法商贩蒙骗了。

可惜的是,唐朝对于茶叶造假还没有专门的成文法律,缺少治理方法。所以,也就让不良商贩钻了空子。

宋:掺杂仿制

到了宋朝,饮茶的风气十分流行,茶叶市场也空前的兴盛。大家对茶叶都有了基础的认知,所以,用树叶冒充茶叶的法子行不通了,想牟取暴利,奸商的手法就要升级了。

有人在散茶里掺杂枯草、木头,在茶粉里掺杂米粉、粗粮,用桑叶仿制茶叶等等。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比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研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撵茶图》局部 南宋丨刘松年

茶叶造假如此泛滥,所以为了制止假茶、劣茶,宋朝官府制定了严格的政策法条。

第一,在验收各地贡茶时,采取“开汤审评”的方法辨别真假伪劣。负责的官员现场泡茶观察茶汤、茶味、茶形以及有无杂质等,如果发现造假伪劣,一律严惩。

第二,太平兴国四年,朝廷颁布法律:“鬻(yù)伪茶一斤,杖一百,二十斤以上弃市(在闹市处死刑)。”雍熙二年,又有:“民造温桑伪茶,比犯真茶计直十分论二分之罪。”这也是针对假茶立法最为严苛的时期。

明:产区造假

到了明朝,散茶开始流行,原先的造假方式在散茶面前很难蒙混过关。因此,造假商贩将主意打到了“产区”上。

晚明黄龙德《茶说》中记载:“其余杭浙等产,皆冒虎丘、天池之名,宣、池等产,尽假松萝之号。此乱真之品,不足珍赏者也。”

《品茶图》局部 明|文徵明

当时也有明确法律规定:“凡买卖假茶,便按律科罪。”并且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打击售卖假茶的行为,这个机构叫做“紫阳茶坊”。

清:真假参半

到了清朝时期,茶叶的对外贸易十分昌盛,造假之风更是盛行。

在进口清朝的茶叶时,出现了一斤茶里掺杂了二两杂质,这让不懂茶的外国人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当时清政府为了严查这种行为,为茶叶商人颁发“营业执照”和“注册商标”,并授予出口经营权。

对于出口的茶叶会定期进行质量抽查,如果发现茶叶质量造假,就会把所有的茶叶充公,如果发现茶叶的包装与牌号不符合都会受到处罚。

来源:茶频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