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无量山里的蒙古族茶寨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寻访无量山里的蒙古族茶寨

无量山深处藏着一个蒙古族茶寨。这个茶寨所在的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振太镇,是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也是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主产地之一。我们从普洱市北上,车行二百多公里,穿行哀牢、无量两山对夹之谷,进入镇沅地界。镇沅地处云贵高原西侧、横断山脉纵谷区东南余梢,从地图上看状似一匹东奔之骏马。

振太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90公里。早在 170年前,振太人便利用茶马古道,北上藏区直至印度;南下进入夷方(今东南亚),西走临沧出缅甸,四处奔波经商。

我们来到振太镇西北的界牌村,村北是台头山。在村委会座谈时,村干部简要介绍了铁家坡蒙古族人的迁徙过程和近年来的生产生活情况。

宣传干事孔继春是个年轻的女干部,午后,她带我们去铁家坡。车子在坎坷的山路上颠簸了半个多钟头,来到无量山一条支脉的半坡上。哦!摇曳吐翠的山林里,竟藏着一个远离尘嚣的神秘村寨。

从资料上得知,这支蒙古族人是元顺帝北归后,在战乱中辗转逃难,取道四川入滇的。分散逃难时为族人安全起见,全族改为余姓。族人隐匿族源二十多代,清末民初才恢复铁姓。

我们走进了村民互助组组长铁文纪家的院子,面南有一幢二层小白楼,正门两侧的春联已残破褪色了,上联是:“蒙古祖先英明千秋”,下联只余“铁氏宗”三字。从这幅残联上,也可以看出铁家坡人以成吉思汗的子孙为荣,对先人的故土眷恋不已。

铁文纪夫妇在院子里摆了两张方桌和许多木板凳,我们和铁洪平等铁家人热情茶叙。铁洪平是退休教师,也算是寨子里的文化人。据他介绍,铁家人原本是有族谱的,“文革”中毁佚了。铁洪平扳着手指,从“振”字辈数起,数出了“振、思、国、麟、登、天、开、洪、文、应”十个字的辈分。一辈辈下来,和外族异姓通婚也是常情,铁文纪的妻子就是彝族人,名叫李兰仙。但铁家坡有条族规,凡通婚入寨的便要成为蒙古族。寨子现有42户,146人。除了姓铁的,第二大姓是李姓,入寨的李、吴、夏等外姓男人,均以入赘形式登记为蒙古族了。

铁文纪说,先人刚来时备受艰辛,因不善耕种,只能采摘山果野菜充饥度日。现在村民们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还有经济作物茶叶、烤烟和核桃。桌子上摆的核桃,还有我们喝的茶叶,都是铁家坡的特产。铁家人按照镇沅民俗,将茶比作“仙子”,“请仙子认亲人”,说的是春来采茶,体现出茶农对茶山茶树的敬畏。他们做的晒红茶,主要工艺是晒青、捂红。通过摊晾鲜叶进行自然萎凋,待叶片由绿变红,再装入瓦罐或石缸里捂红,密封发酵。

振太镇是晒红毛茶的原产地之一,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海拔1377~1857米的无量山西坡。从生态系统看,属于老乌山茶区,多为丹霞地貌,老百姓叫“猪肝石”。海拔在1850~1900米之间的打笋山一带,烂石密布,老茶树连片分布,特产藤条茶为老茶园长久形成的变异种,茶树植根甚深,可吸取深层之矿物质。茶农通过适时分枝留养,使枝条均匀分布,细长柔曼,被喻为“会跳舞的藤条茶”。太和甜茶是一种晒干的红茶,干茶条索呈红褐色,显毫。茶汤黄中泛红,清澈明亮。饮之既有红茶之香甜,亦有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之醇厚,且能长期贮存。

振太史称“太和”。振太人祖祖辈辈管理和利用着古茶园,摸索出了一整套管理茶林的经验,如:培根整形、采养结合、侧修枝顶留叶。“太和甜茶管养模式”体现出民间的生态智慧,比如“藤条茶采养法”,除顶端采芽留叶外,侧枝的细芽连带马蹄一起采,一次性采摘鲜叶后,还要清除多余的枯枝败叶。所得干茶有梗带马蹄,内含物更为丰富,陈化后有明显的檀香味道。界牌村也有块状的栽培型古茶园。

当晚回到镇上,在一家茶室里,我们与镇长李天伟等人座谈。我们又详细了解了铁家坡蒙古族的现状,探讨如何发展茶产业等绿色乡镇经济。李镇长等人介绍说,一到金秋时节,振太镇都会举办斗茶比赛,参赛的茶样为当年加工的春茶,分为古树晒青茶、现代茶园晒青茶、白茶和红茶四组。通过斗茶竞技,展现振太品牌的名、特、优茶,让振太茶沿着新茶道走出去。

自唐宋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等畜产品和中药材,与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盐、丝绸布匹等日用百货,在横断山区形成双向物流态势,造就了高山深谷间的茶马古道和沿途的驿站、集镇。滇藏路的大致走向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会出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答,大量行销欧亚地区。清末民初,振太镇一直是滇藏路普洱—大理段的重要节点和物资集散地,历经风雨雕琢,依然保存着许多茶道遗存。

在这里,仿佛听到南来北往的赶马人唱起了山歌。南下的赶马人唱着:“正月天气暖洋洋,赶起骡马进夷方。夷方爱我清香茶,我爱夷方美姑娘。”北上的赶马人唱着:“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好人人爱,驮起茶包到远方。”

这样一个在马背上叱咤风云的民族,如今有一支竟成了云南的茶农,这真是一段民族史上的传奇。

虽经南下数百年了!他们还是萦念不忘:自己是铁木真的后裔。一代代,一辈辈,铁家坡的老人总在叮嘱晚辈:内蒙古草原,说远也远,说近也近,有机会一定要去大草原上看看!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0年12月刊

作者|郝耀华

供图|王方辰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