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经》到《茶经述评》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从《茶经》到《茶经述评》

写于公元760-761年的《茶经》是世界茶文化史上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陆羽在《茶经》中全面总结了茶叶及茶文化至中唐时的发展成就,提炼茶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属性,为茶叶经济与茶文化的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具有无可替代的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而出版于1987年的《茶经述评》则集合了吴觉农和他那个时代众多茶人的智慧和学问,述评部分是《茶经》章节篇目分类下的中国茶业与茶文化的专门史,是研读《茶经》、学习中国茶史的必备书。从《茶经》到《茶经述评》,两代茶圣跨越千百年的历史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茶的隔空对话。两部茶学典籍,是跨时代的茶学经典,是他们留给世界的礼物。

陆羽《茶经》的历史影响

陆羽于公元760-761年所撰《茶经》是世界茶文化史上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刊行的百川学海本《茶经》,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版本。现存传世《茶经》有约60个版本,加上已经看不到的不下于70个版本。日本对《茶经》有多种收藏和翻刻。《茶经》被翻译成日、英、德、意、韩等多种文字。一直以来,除了儒家经典与佛道经典外,没有多少著作像《茶经》这样被翻刻重印了如此众多的次数,从中我们既可见到茶业与茶文化的历史性繁荣,也可见到《茶经》的影响。

茶圣陆羽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陆羽在当世就被人奉为茶仙。在唐后期时人们已经将陆羽当作茶神看待。《唐才子传》称陆羽《茶经》之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宋欧阳修《集古录》:“后世言茶者必本陆鸿渐,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陆羽及其《茶经》对茶业及茶文化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

《茶经》问世后,唐人即依《茶经》事茶,如李中《赠谦明上人》:“新试茶经煎有兴,旧婴诗病舍终难”,《晋陵县夏日作》:“依经煎绿茗,入竹就清风”,表明当时人依照陆羽《茶经》煎茶修习茶事之况;僧齐己《咏茶十二韵》:“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则称赞陆羽《茶经》穷尽了茶事的精妙。

宋代,陆羽《茶经》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被视为茶事活动及茶文化的指归。读写《茶经》成为茶事文化活动的代名词,而续写《茶经》则成了文人们在参与茶事文化活动时心目中的一个理想。如林逋写建茶:“人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辛弃疾《六么令·用陆羽氏事,送玉山令陆隆德》:“送君归后,细写茶经煮香雪。”苏轼在看了南屏谦师的点茶之后。作诗赞曰:“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在饮用虎跑泉水点试的茶汤之后,欲“更续茶经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尝。”杨万里《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则谦逊地认为胡铨当去调理国事,分茶之类的茶文化活动则交给他自己:“汉鼎难调要公理,策勋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传衲子。”陆游亦有诗谓:“续得茶经新绝笔,补成僧史可藏山。”等等。

苏轼

陆游

续写《茶经》的历史理想在明清两代迭有实现,张谦德将所作茶书直接定名为“茶经”,陈鉴作《虎丘茶经注补》,陆廷灿作《续茶经》,而巅峰之作则是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

当代茶圣吴觉农的茶事实践与学术研究

吴觉农(1897-1989)是我国著名农学家、茶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茶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吴觉农任农业部副部长,兼任中国茶业公司总经理。吴觉农毕生事茶,从事茶叶实业,成立茶叶试验场改良场,主持国家茶政并进行改革,进行茶叶统购统销发展对外贸易,开创茶业高等教育等等。早在20世纪40年代崇安茶叶研究所期间,吴觉农就意识到了茶史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撰写了《中国茶叶研究改进史》。

吴觉农

1956年初,吴觉农离任农业部副部长,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当年7、8月,他审阅钱樑等所译苏联《制茶工艺学》书稿,在日记中记道:“我能始终从事,学习了茶业方面新的基础知识,也复习了荒废了的业务。” 年底的日记又记述道:“年终未出去干其他工作,有机会整理了一下有关茶叶的旧资料,特别查核了一下《图书集成》,了解了该书的内容。这为以后的若干工作打下了基础。” 1957年6月,制订下半年工作计划,其中有写书计划:拟写五百万字的《茶叶丛书》;农业出版社约稿,写对外宣传中国茶叶册子;编《茶叶要览》或《茶人手册》。拟写一本二十万字的《茶事漫谈》。

1959年9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向吴觉农约稿,商讨出版事宜,即搜集各地志书和旧茶书分两集出版;负责各地志书茶资料的搜集编撰,是为《茶叶地方志》的初步计划。1964年除夕,吴觉农又在日记中记:“今后拟以(学习)有关修养身心自我改造的材料为主,也兼及茶叶方面较重要的记录。”

1969年6月,吴觉农在日记中载今后的设想:“预定每日开始写作一小时。首先做旧茶书的审订工作,二三年内就一定能写成。并且还有从容修改增订的时间。不管有什么用处,终是对将来生产上的一个参考。”

由于健康等原因,关于《茶集》的写作进展缓慢。而对古代茶书的整理方面,吴觉农“把古代一些茶书进行对照,发现其内容大都围绕着《茶经》而写,且多互相重复,如一一予以整理、注释,并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就搁了下来。”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吴觉农积极参加政协工作和各种会议。中国农业出版社再度联系他整理出版古代茶书。吴觉农在纵览中国古代茶书的基础上,认为:虽然《茶经》“内容从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来衡量,可资参考的虽并不多,但所涉及的比较全面”,围绕《茶经》这本书为中心,评述《茶经》,综述其他的茶书著作和历史文化,可以全面总结茶叶历史经验,便于古为今用。农业出版社“对此设想颇为赞同,并认为这种既述且评的方式也较有新意,因即定书题为《茶经述评》。”为此,他动员全国多位茶学老专家共同努力,三易其稿,编写《茶经述评》。

《茶经述评》自1979年开始撰写,“因为《茶经》原文较为古涩,于是用了较多的时间来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这样,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首先由张堂恒完成《茶经》译文和注释,邓乃朋“也在《茶经》的译文和注释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见”,又邀请钱樑、陈君鹏至寓所,到北京图书馆收集资料,加入述评的内容,完成内容比较广泛的《茶经述评》第一稿,时约一年。嗣由陈舜年执笔,主要是删繁就简,完成了第二稿。1981年7-9月,邀请陈舜年、冯金炜和恽霞表至寓所修订《茶经述评》,“特别是冯金炜同志对最后定稿的撰写和补充工作出力较多”,完成定稿。每个阶段每一稿,都是由吴觉农提出意见和构想,分别由几位老茶人执笔撰写。

20世纪80年代《茶经》研究热潮与《茶经述评》

随着茶业与文化的复兴,20世纪80年代出现一股《茶经》研究的热潮。首先是协助《茶经述评》译文和注释的邓乃朋刊布《茶经注释》(贵州省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所,1980),还有张芳赐等《茶经浅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傅树勤、欧阳勋《陆羽茶经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蔡嘉德、吕维新《茶经语译》(农业出版社,1984),在《茶经述评》之前发布、出版。

《茶经述评》于1987年5月由农业出版社首次出版,因为当时印刷设备技术条件所限,第一版出版时,书中的图片质量奇差,当时都是黑白图片,印刷出来都是一片墨块,这让人很不满意。农业出版派出当时年轻的编辑穆祥桐去跟吴觉农对接此事,穆祥桐提出调节图片效果的方案,于第二年8月进行了第二次印刷,图片基本能看出内容,算是基本解决了问题。吴觉农很高兴,顺手就从书架上取下一罐90寿辰时武夷山茶人给做的大红袍送给穆祥桐。因为不愿意重新印刷给出版社增加成本负担,浙江省茶叶公司等三家茶叶公司分别资助了2000元,出版社则很厚道地以七折的价格分别给三家公司各寄了近300本图书。

第二次印刷的《茶经述评》很快就售罄了。但后续还有故事。不知哪家茶叶公司的人员可能是因为觉得出版社寄错了图书,又将一包书约二十多本给寄回了出版社。当时中央工艺美院的一位教授准备访问日本,但找不到合适的礼物。辗转问到穆祥桐这里,给推荐并赠送了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未曾想本书在日本大受欢迎。回国后工美教授专门设计并烧制了一对青花瓷盖碗以表谢意,至今仍在不同茶会中使用,成就了另外一段佳话。但归根结底,是根源于《茶经述评》的内容和水平,以及当时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此后,《茶经》研究领域,续有周靖民《陆羽茶经校注》(湖南出版社《中国茶酒辞典》附录,1992),林瑞萱《陆羽茶经讲座》(台北武陵出版公司,2000),程启坤、杨招棣、姚国坤《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布目潮沨《茶经详解》(淡交社,2001),沈冬梅《茶经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等成果面世。而《茶经述评》亦经多位专家修订后于2004年出版修订版,并且在《吴觉农集》中再度修订出版,书名为《茶经述评(外六种)》(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

《茶经述评》的历史地位

《茶经述评》集合了吴觉农和他那个时代众多茶人的智慧和学问,其述评的部分,可谓是《茶经》章节篇目分类下的中国茶业与茶文化的专门史,时至今日仍然是研读《茶经》、学习中国茶史的必备书。也是笔者在讲读《茶经》时,首推的必读书。因为正如陆定一为《茶经述评》所作《序》言:“吴觉农先生的《茶经述评》就是20世纪的新茶经”,“这部著作,是中国人民之福。这部书无疑是茶学的里程碑。”

来源:中华茶人联谊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