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整整60年的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叶启桐眼中的传承是什么?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做了整整60年的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叶启桐眼中的传承是什么?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叶启桐已是耄耋之年,在武夷山他的资历也最老,他把他一生中的60多年时光交给了茶事业, 见证了近现代武夷茶的起起伏伏。为什么叶启桐能成为武夷岩茶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眼中的传承是什么?

人物名片/叶启桐

叶启桐,男,汉族,出生于1943年11月29日,籍贯福建省周宁县。长期从事武夷岩茶的生产、制作及科研。2004年、2006年,两度主持了武夷岩茶国家质量标准样本的制作,为武夷岩茶产品质量的规范化做出了努力。2009年6月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不会卖茶的制茶师 不是一个好场长”

一切起承转合,命运早已注定。1956年,叶启桐随担任崇安茶场副场长的父亲叶先顺举家搬迁到武夷山。

上世纪60年代,叶启桐从建阳农校毕业后,就回到崇安茶场,成为一名普通工人。从茶树种植、茶园管理,到参与测定岩茶化学成分的科学研究,再到对茶叶生产的大田管理、毛茶初制、品质检验审评,叶启桐从各种茶叶生产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制茶方面,叶启桐师从父亲叶先顺,并从民间制茶师傅身上汲取武夷岩茶制作的经验,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和提高,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包括萎凋、做青、双揉双炒、焙火等需要高超技能的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崇安茶场旧照:从左至右分别为姚月明、叶启桐、徐景春、张佩贵、叶先顺。

地点:崇安茶场第四作业区。

1976年起,叶启桐在崇安茶场、邵武吴家塘农场担负精制武夷岩茶、烘青花坯以及小种红茶的全面技术工作。为了提高效益,他组织重新安装布置精茶加工机械,大大提高精茶加工能力,除承担全县岩茶、绿茶和小种红茶的加工任务,还为福州茶厂加工花茶。在六大茶类中,除了福建省不产的黑茶、黄茶,叶启桐精通红茶、绿茶、青茶、白茶的制作工艺。

整整10年的努力,让叶启桐成为使崇安茶场扭亏为盈的关键人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崇安茶场年终财务决算盈利过五十万元,居全省农茶场盈利单位的最前列。基于诸多创新与贡献,1991年起,叶启桐被任命为崇安茶场场长。

叶启桐在山场上看茶

叶启桐的全面,不仅仅体现在制茶和管理生产上,他还是一位优秀的“业务员”。除了研究技术之外,他还亲自跑销售,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最远抵达了甘肃金昌。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甘肃的交通落后,叶启桐靠电报与客户沟通,在金昌偶尔打一次电话都必须往邮局跑一趟,可见销售工作之困难。而当时的叶启桐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激励着他——“不做就赚不到钱,不做工人就没饭吃。”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说,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不会卖茶的制茶师不是一个好场长”。

叶启桐与其父在茶场的几十年,不仅为茶场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也保障了近两千名工人的“饭碗”,却从没有为自己谋过私利,未拿过茶场一砖一瓦。武夷茶界谈起他们的时候,无不称赞。

叶启桐指导种茶、进行茶叶审评工作

懂得与自然对话,才能做出最好的茶

精通制茶的人,是自然与生活的连接者。叶启桐说:“要懂得如何与自然对话,才可以做出最好的茶。”

“香、清、甘、活”,是梁章钜先生记载的武夷岩茶的品鉴特色,讲述了武夷岩茶外观、香气、口感等多方面的特质,叶启桐谈到最抽象的“活”,指出其是武夷岩茶独特的生命气息。“老茶人一喝,就知道这个茶产自哪个山头,制茶人付出过什么样的努力,所以喝的过程还要打开心灵,这是品茶的最高境界。”

“茶树跟大自然一起成长,因为它与兰花、桃树、苔藓、草药和毛竹一起生长,就会具有相对应的味道,这是非常和谐与美好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爱护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不能随便践踏。岩茶的韵,也是来源于此,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叶老一字一句的解释,让人读到了千帆过后依旧保留热爱的心境。

叶启桐在其著作《名山灵芽——武夷岩茶》一书中也对武夷岩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对武夷岩茶的起源与变迁、岩韵的形成、特殊的采制工艺、独特的品饮艺术等进行了阐述,并对武夷岩茶的核心概念“岩韵”提出一家之言:所谓岩韵,从物质层面上说,是大自然的气息,从精神的层面看,体现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

谈及岩茶,其精髓无疑在于匠心独运的制茶技艺。叶启桐深谙此道,他领悟到,制茶之核心,乃在于维护茶叶那鲜活的生命力。自茶树上精心采摘的叶片,经过萎凋、做青、炒青等一道道精细工序,最终蜕变为绿叶红镶边、清香四溢的武夷岩茶,其生命之火并未熄灭,而是以一种更为优雅的形式,深藏于每一片茶叶之中。

优质的茶叶,色泽鲜亮,口感醇厚,韵味悠长,这些皆源于其内在的生命力。因此,制茶的过程,便是对茶叶生命的细心呵护与珍视。每一道工序,都是对茶叶生命的守护与唤醒,是对其生命之美的赞颂与呈现。制茶,正是一场“呵护生命、绽放美丽”的旅程。

叶启桐提到自己对武夷岩茶的体会,也是随着时间慢慢加深的。他强调,身为茶人,最宝贵的莫过于那份坚守茶人本色的情怀。无论世事如何更迭,那份对茶的热爱与执着始终如一,以真诚、踏实和本分之心,精心炮制每一杯精致的茶汤,这正是茶人最本真的体现。

做茶苦,传承需要意志、奉献和智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叶启桐看来,传承的前提是保护武夷山的生态环境,他介绍:“不管别的品种有多好卖,我们茶山上的奇种(武夷山原生菜茶品种)一棵都没有动过,要保持茶山的生物品种多样性,更要保护茶树品种的多样性。”

传承是一种意志,一种使命感。叶启桐曾说:“学茶,是要有意志的。”回顾自己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和父亲一起在这片茶场度过的岁月,从基层做起所经历种种辛苦,让那段时光变得尤为难忘。叶启桐直言,做茶叶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白天晚上都要把心思、精力放在茶叶上才能学到真东西。

“我们的先辈,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了一切。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愿将余热奉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一份朴实的坚守,就是对祖国、对事业最长情的告白。

此外,传承还要有一种“大局观”。叶启桐说:“做茶和做人一样,茶品即人品。茶事活动应该着眼全局推广整个武夷岩茶。”

在茶行业中,正能量的注入显得至关重要,它呼唤着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其内涵远不止于传统技艺的代代相传,更在于精神的薪火相传。

正如叶启桐所说,传统技艺是我们宝贵的根脉,它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守护,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拥抱创新,让技艺与时俱进,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茶,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若想走向世界,满足更广泛市场的需求,就必须注重提升其经济效益,通过创新和现代化的手段,让这一传统瑰宝焕发新的光彩。

叶启桐指导传承者制茶

每年制茶季,叶启桐一定会亲临现场指导弟子们做茶,开筛、晾青、做青、揉茶……在一系列步骤中悉心指导,倾囊相授。这位老茶人,头发花白,聊起茶来仍兴致高昂,吐字铿锵有力,真性情中似有武夷山的岩骨。

叶启桐的弟子薛庭几度收割武夷山的“茶王”和“状元”,“做茶如做人,要非常清晰,每个环节都务必结合得很清楚”,师父的话,他谨记于心。薛庭也从师父教身上学会了“勤勇”,学会与自然对话,以一泡好茶作为给山谷的“回应”。

在岁月的长河中回首,叶启桐深情地提及,产业的繁荣非一人之力所成,而是万千人齐心协力的结晶。他谦逊地表示,自己不过是恪守职责,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与代表。他就像一棵历经沧桑的老茶树,静静矗立于武夷山脉的怀抱,默默汲取着山川的精华,将智慧与奉献无私地融入每一片茶叶之中。

来源:茶道CN ,作者闻彦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