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裘口述:我与茶叶五十年(1924—1975)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冯绍裘口述:我与茶叶五十年(1924—1975)


此文章由冯绍裘口述,其三儿子和小儿子整理,外孙女孙红录入并校对。转载自《凤庆视点》



在我的晚年,总结以往,振作精神,愿为伟大社会主义茶叶事业再做点贡献。我与茶叶近五十年的历史,自认始终怀愿于要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争气。解放后,在党的亲切关怀下,我这样一个旧知识分子走上了新的路程。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旺盛的精力,发挥微薄的才能,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解放后的十数年间,我努力将科学理论和茶叶生产实践相结合,并试着努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这两方面的结合体会深切。我多次上茶山,下茶场,到最基层中去;我每年都有一半时间在外,曾多次到北京、上海、杭州、湖南、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福建、江西、广东、湖北各茶区。为培养新生力量,领导分配我带新手,也曾在武汉大学教授茶课两年。

党和人民给予我不少荣誉,对我是莫大鼓舞,不仅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授予奖旗、奖章、奖状、奖品。1962年我有幸随参观团到井冈山瞻仰革命基地;1963年湖北日报第一版刊登关于我下基层的报道;1964年9月,我光荣当选为湖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和全国茶叶学会理事。所有这些,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

今天,喜看伟大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茶叶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感到无比兴奋、激动。然而,我已是八十岁的高龄,唯有写些往事而已。仅凭回忆,按照时间的先后和重点参与茶叶技改工作,把近五十年的经历写出献给党和人民。

一、边教边学

1900年3月10日,我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西渡。九岁离家外出读书。1923年夏毕业于河北保定农业专门学校。走出学校,茫茫大地,一片漆黑,没有门路,到处碰壁,借债度日。由酷暑到严寒半年之久,深受毕业失业的痛苦。1924年春,农专科同学李厚徽(安化茶叶讲习所所长)邀我到该所教书。从此我便踏上从事茶叶漫长、曲折的道路。

1924—1932年,我先后在安化茶所和长沙高级农校教书。开始因为学得甚少,又无茶叶产制实际经验,困难很多,深感有再学习的必要。安化茶所有几十亩茶山和一个制茶工场,供学生实习之用。我常常和学生一道参加茶树栽培和红茶、绿茶制造等课程学习。茶场从日本买进红绿茶制造机器一整套和石油动力机一台。当时的制茶师傅只有2人,其中制茶技师1人,由茶科主任方翰周兼;技术员1人名叫梁喜光。我在茶场教学过程中,得到同事兼制茶技师方翰周的悉心指点,这样逐渐学得一些茶树栽培和茶叶制造技术。经过七八年的教与学相结合,一方面充实教学资料,另一方面为从事茶叶产制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国是茶叶原产地,出口最早,量多质优,尤以祁红、宁红著称于国际市场。但民国初年以来,军阀割据,内战不息,民不聊生,百业衰退,茶叶生产也不例外,出口逐年减少,质量亦有所降低。国际市场大部分为印、锡红茶夺去。我国红茶出口由首位落到第三、四位,因此有识之士,纷纷出国学习、归国后办学校、设茶场、建茶厂,培训人才,研究产制技术,提高茶叶质量,振兴民族实业。

二、改进宁红

1933--1934年由方翰周介绍到江西修水合办实验茶场(伪中央农业实验所和沪汉两商品实验局合办)任技术员,从事宁红初制实验工作,以改进宁红红茶的品质。

该场系上海出口茶商(广帮)在宁红茶区白鹇坑设立的振植制茶公司旧址,有茶园百余亩,一所制茶厂,装有小型立式锅炉蒸汽机和卧式柴油机各一部,中小型木质揉茶机四台,筛场、捡厂、烘房等简单设备,每年可产红茶数千斤,运上海试销出口。

初出茅庐,改进宁红,心情激动,抱负跃然,下决心因陋就简,一试再试。终于找出宁红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鲜叶采制粗放、老嫩混杂。其后,根据原因,采取及时开园;废除不卫生的脚踩机揉结合的措施;加强机器揉捻;对发酵适度和控制烘干温度进行反复试验,实现茶叶条线紧细、叶底红匀、汤浓味爽的品质。在精制筛拣过程中,做到老嫩分清,梗片去尽,达到条线整齐,色泽乌润的产品要求。第一年试制出数千斤成箱运上海销售,品质较一般茶商制品为优,香气高。深受外商欢迎,得到上海商检局茶检组的好评,可谓“一鸣惊人”。

1934年,我大胆设想,除继续生产宁红功夫外,仿照锡兰红茶李普顿小样,试制成功一种橙黄白毫(B.O.P)红茶,该茶汤色红艳,滋味鲜浓,可与李普顿茶样比美。这足以说明中国也可以产制高级红碎茶。

三、红茶分级实验、祁红初制实验

1935年经上海商检局茶检组吴觉农先生介绍到南京伪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从事茶叶分级实验工作。对我而言,这是一项新的工作,缺乏实际经验,不知从何着手。经该处商量决定先进行红茶分级实验。于是我从沪、汉两地采集当年出口各色红茶样品进行实验。采取感观审评和理化鉴定法,经反复评比、分析,找出各样品内质的优次;分析高、中、低样品外形各项物理因子的差别;结合原料老粗嫩细程度及内质香味浓淡高低,初步将红茶划分为一、二、三、四、五个级别,选定出五个实物级样。写出初步试验小结,这样的分级做法,是否符合红茶生产实际,对产销定级有无参考价值?尚有待继续试验的必要。

1935年春夏两季,我被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借调到该场开展祁红初制试验工作。春茶试验原料从茶场所采得,所试制的红茶茶汤却远不如附近茶农所制的那样红浓。我即将此结果向胡浩川场长进行汇报,胡场长要我反复进行试验,结果表现为:红茶茶汤不红,叶底乌暗。这一结果使得全场议论纷纷,影响很大。

自己觉得试验工作没有做好,思想有压力,但红茶“不红”这个问题必须研究解决。我要求到茶园看看茶树生长情况,所见茶树生长极为茂盛,一片油绿的新枝放光夺目,芽壮叶肥,非常可爱。据告,这是去冬今春大量培土施肥所致。我马上从油绿的新枝上采摘芽叶少许回厂,与试制红茶的乌暗叶底分别用酒精浸泡于试管中。

第二天察看时,发现各试管中酒精都变成深绿色的液体;油绿的芽叶呈黄白的叶片;乌暗的叶底显出橘红色;由此可证明采用茶场原料试制的红茶色泽乌暗是主要是由于鲜叶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在发酵过程中很难全部消失,尚余留一部分”叶绿素“把茶叶叶底衬托成为乌暗的颜色,从而影响红茶的色香味。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问题,我建议茶场夏茶再试制祁红,不采用场内的鲜叶,全部采购附近茶农的鲜叶(芽叶呈浅黄绿色)。在全场职工共同协助下,试制出约三十担的夏季祁红。这批夏茶祁红运上海试销出口受到欢迎,茶商认为夏茶祁红叶底红艳胜过春茶,品质特优,为过去所鲜见。这一夏季制作红茶的做法打破祁红区不采夏茶的习惯。同时,我也撰写了一篇《”叶绿素“对红茶品质影响》的文章公开发表,以供国内红茶区茶树栽培与制造工作的参考。

四、祁红机制初试

1936--1937年,我调任祁门茶叶改良场任技术员,专门从事祁红初精制实验工作。该场先后从日本、德国购进大小型红茶初制用的揉茶机和烘干机两种设备,以供机制红茶实验示范、推广之用,以求提高祁红的质量。

1936年春,在祁门平里初制厂用日本生产的大成式小型揉茶机和手拉百页式烘干机进行小量红茶试制。采取改脚踩为机揉,改竹笼烘焙为机烘的措施,试制红毛茶4000—5000斤。经过筛分手拣,精制成品茶箱装运上海试销。该红茶把祁门茶商素称西、南两乡祁红大王所产王牌祁红压在后面,茶场夺得当年祁红的“顶盘“(最高价格),上海茶商极为震动!

1937年春,采用德国克虏伯式大型揉茶机、解决筛分机、手推烘干机等各一台,生产机制毛茶约20000多斤,加工筛拣分两大批运沪销售,大受外商欢迎,并说“这样的机制祁红有多少要多少”,又获得一个”盯盘“。祁门茶商在茶场使用机器大量生产时,有人大加反对说:“机器制茶一定会沾染铁锈和机油气味,高温快速机烘的红茶得不到祁红特有的芳香(火候香)”。这些缪传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机制红茶的试制成功,为我国推广机制红茶作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得不到及时推广。

解放后,红茶区即根据祁门茶场机器设备,全面推广机制红茶的生产,消灭脚踩、日晒的落后方式,质量提高,产量倍增。购进茶机、洋为中用,改进品质,提高产量是件好事,但在试制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洋机器并不十全十美。日德茶机配备都不齐全,主要缺少萎凋机具。要利用室内自然萎凋或日晒的方法,这就很难适应揉捻机大量的需要,影响红茶正常生产。

1936年春,第一次用日本大成式揉机投入萎凋叶100斤,运转正常,揉茶上下翻动很灵活;加工出来的毛茶条线紧细,比用脚踩方式揉捻大有改进。但由于没有配备解决筛分机,要用2-3进行散团解块筛分,工作显得很紧张。

手拉百页烘茶机,具有炉大烘箱小,火温高等特点,茶叶撒在百页帘上,由上到下共六层,上茶下茶要2人操作,工作也显得紧张。在第一次试验时就把大量红茶烘焦了,造成质量损失事故。原因在哪里?经检查,由于该机缺乏温度调节装置,炉温和烘箱温度究竟有多高?没有温度计检查,新机器性能没有摸清所致。后经与茶场共同商量研究,把制茶实验暂停下来,改进烘机,设计在S形通风管上面开一个长方形(长24cmx宽12cm)的活动风门,炉温过高时,把风门抽开一部或大部,以便进入一部分凉风,随时调节烘箱内烘茶所需要的热风温度,并在烘箱进热风的喇叭形风斗上安置一个温度计以查看热风温度的高低,得以随时掌握和调节烘茶适当的温度,保证红茶质量的要求。

祁红机制的质量问题从此得到解决。1937年春着手解决产量问题。德国克虏伯大型揉茶机初制祁红,每日夜需要萎凋叶2000—3000斤。由于缺乏萎凋机具设备,仅靠茶场晒坪日光萎凋的叶子不足以适应大型揉机需求,如遇到阴雨天萎凋困难影响红茶初制正常生产。为此,特设计一大间加温萎凋室,一端安装一个热气发生炉,发生大量的热气在另一端用鼓风机把热气抽进萎凋室,通过各层萎凋帘而排出室外,室温控制在30℃左右,6--8小时可萎一轮萎凋叶,每日夜能萎凋叶2000斤左右。战胜阴雨天,保证机制红茶不断生产,为当年大量机制祁红起到一些作用。

五、恩施建茶厂

“七·七”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我被遣散回湖南家居三个月。1938年春,伪中茶公司寿景伟、吴觉农电邀我到汉口参加该公司从事茶叶产销技术工作,任技术专员,派赴湖北恩施青茶地区筹建恩施茶厂。我在那自行设计红绿茶叶初、精制机具(木质吊桶揉茶机、仿制并扩大百页式烘干机、室内萎凋廉架、绿茶炒制炉灶,并建筑一座临时茶厂),对“恩施”“施绿”等工艺进行改制。1938年3、4月期间,制出大量红茶运汉销售,评价甚好,为恩施红茶、绿茶(炒青、烘青和蒸青)生产打下一点基础。四月中旬调离恩施赴安徽祁门茶场,协助祁红生产,运往香港出口,八月转回汉口伪中茶公司,随同公司迁往重庆工作。

六、试制滇红

1938年秋,我被伪中茶公司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公司专员郑鹤春和云南经济委员会工作人员等一同进行调查。10月中旬,已是秋末冬初时期,我们由昆明经下关到迤西顺宁茶区,所见茶树均为单本植,树高丈余,生长茂盛,芽壮叶肥(顶芽长达寸许,成熟叶片大如琵琶叶,嫩叶含有大量“叶黄素”)一片黄绿色。这正是云南大叶种的特点。云南以往只产内销沱茶、边销紧茶、侨销饼茶,而不生产红茶。

顺宁是个新茶区,年产青茶800000斤运下关用于做沱茶的面庄茶。我们到顺宁第二天即商请试采一芽二叶鲜叶少量分制成红茶、绿茶,制得干毛茶各1斤,以观察其品质的优劣。红茶外形金色黄毫,茶汤色红浓、亮,叶底红艳发亮(桔红)、香味浓郁,此品质为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

绿茶外形银色白毫,茶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为国内绿茶所稀有。当时把试制的红、绿茶样邮寄香港茶市轰动一时,认为这两种红绿茶叶堪称我国红绿茶中之上品。


沿长江南北一带都不生产冬茶,而云南迤西顺宁冬初季节尚能生产这样的高级红绿茶叶,诚属可贵。

经调查了解迤西南一带气候温暖,从不下雪,土壤肥沃。因而茶树生长旺盛,采摘期长,从3月到11月底,一年中9个月都有芽叶可采,量多质优,实为大叶种优良茶区,尤宜红茶生产,可与印度、锡兰大叶种比美,如改制红茶,大有发展前途。

12月转回昆明,我将顺宁茶区茶叶生产调查了解的情况和试制的红绿茶样品向云南经委会缪云台主任汇报,并得到其同意云南省地方与伪中央合办云南茶叶公司,当面留我和郑鹤春筹办公司,兴建茶厂,不要转回重庆了。几天后得到重庆公司电示同意我们留在云南省负责试制滇红生产工作。

1939年初,我即着手规划筹建顺宁实验茶厂。主要做了以下6件事,得以顺利建成茶厂。

第一件事是选购茶厂用地,确定厂房的面积。

派人赶往顺宁选购茶厂基地,在顺宁县北门城外选定一块比较平坦的坡地,一面接近城基,一面接近保山至云县的公路,其面积约有五十多亩。

第二件事是技术人员选拔和聘请,开展训练。

向重庆总公司报告,由总公司邀请安徽祁门茶场技术员工若干人,同时从湖南、浙江邀请技术员工若干人,向江西修水雇请筛制技工若干名。另外,由云南茶叶公司训练制茶技术员工若干人。这样基本形成的茶厂制茶人员。

第三件事是鼓舞士气,临时建厂生产滇红。

1939年,为了及时将春茶季节试制的第一批新滇红产品运往香港出口,支援外销,为我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我们先搭临时厂棚,赶制竹木制茶工具,向茶农宣传改制红茶,一边生产,一边建厂。

第四件事是厂房建设、规划布局。

我们自行绘图设计新建实验茶厂厂房。其中鲜叶收购与储藏室,300平方米;萎凋、揉捻楼房一座,楼上萎凋室,楼下揉捻机解决筛分机一间以及发酵室、动力车间,上、下两层楼房面积共计1080平方米;机器烘房300平方米;人工烘焙房150平方米;茶叶贮藏室150平方米。筛拣车间楼房一座,楼下筛茶间,楼上拣茶间,两层共计600平方米。办公室五开间的楼房上下两层共计200平方米。职工宿舍平房八间共320平方米;洗澡间,40平方米;厨房、食堂三大间平房共120平方米。门房二间平房共24平方米。男、女厕所共40平方米。以上12种房屋共计3334平方米,分两年建筑完成。

第五件事茶叶加工设备的仿制。

仿制德国克虏伯揉捻机两台,解决筛分机一台;仿制日本大成式手拉百叶廉烘茶机二台,包括热气发生炉一个,两个鼓风机供应二台烘茶机。

这些设备均由昆明伪中央机器制造工厂绘图设计制造,并于1939年6月完成,试车后拆散打捆装箱,交汽车运到下关再以马驼转运顺宁茶厂。

第六件事是配件的配备和选购。

由云南公司在昆明购置配备各项机件:购置卧式20马力柴油动力机二部。配置传动设备两组(地轴二根,大小皮带盘若干只,50寸皮带40米,20寸皮带80米……)。机器修理工具一整套。7千瓦照明发电机一部(配备100瓦灯泡20个,60瓦灯泡30个,25瓦灯泡100个,皮线2000米,花线1000米,灯头若干、配电板。插头、开关……)

各项机器和动力设备没有配齐安装之前,临时采用土法上马,使用人力,脚踏烘茶机,手推木质揉茶桶,竹编烘茶笼烘茶,避免脚踩茶叶和日晒湿胚毛茶,以保证红茶品质。实行边试边制边推广的办法,当年(1939年)计划试制滇红50000斤,没有木箱铅罐,即用沱茶竹篓装运香港,再改装木箱铅罐出口。

昆明经下关到顺宁,除昆明至下关可由滇缅公路汽车运输机器物资外,下关至顺宁尚有三百多里,山路坎坷不平必须骡马驮运走五六天。每匹马只能驮100斤左右,比较大而重的机器要拆散捆包,分开驮运。1939年在昆明机器厂定制的茶机,在运输上要花不少的时间,直到1940年才能全部运厂安装,经过试用尚属良好,对试制滇红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年(1940年)试制滇红100000斤,并向附近茶农大量推广,派技术业务人员指导试制滇红采制技术,发展滇红生产。滇红年产量逐年增加,解放前夕发展到六十、七十万斤。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滇红大大发展,仅云南凤庆茶厂就达到六七百万斤。苏方茶叶考察团于1952年到中南区公司,看到滇红样品,即要求多交滇红,在伦敦国际市场滇红评价极高、特级产品超过印锡红茶。

七、湖南砖茶

1942年--1948年,我由云南调往湖南安化开展砖茶销苏技改工作。安化砖茶是抗战时期一种新产品。该厂生产砖茶的设备简陋,技术生疏,产量很低,对交苏合同任务难以完成。伪中茶公司派总技师李厚徽驻厂监督生产,甚为焦急。趁我由云南回湘探亲期间,向总公司商请借调留湘解决砖茶生产问题。

1942年春,我到湖南砖茶厂任厂长。期间,我发现砖茶生产量低的关键问题在于蒸压效能低,每片砖茶蒸压时间很长。当时一部压机每天八小时生产定量140片砖茶,还有次品、废品10%左右。经过多方研究,将大型木质蒸箱改为小的蒸甑,使蒸汽集中有力通过蒸甑,加速软化茶叶,缩短蒸时,提高产能一倍以上,由140片砖增加到300片,还大量减少了次品废品。将压砖斗模改单压为双压,以减少斗模的供应;把蒸甑进一步改成套箱,预先把洒、底二面和包心分层次一并装在套箱内一同蒸好去压,以配合双压斗模压制、改变砖茶蒸压方法又使产量翻了一翻,质量亦有所提高。

解放后,据说湖南砖茶生产仍采用套箱蒸,双压斗模压制方式生产,同时不断改进,一部手推压机每8小时增压到1200—1300片。

八、湖红赶祁红

湖红在国内是个有名的低级红茶,运武汉出口售价只有祁红在上海出口三分之一左右。1947年,我以伪中央信托局长沙分局业务专员职务派驻安化茶厂,认为安化是湖红重点产区,年产四、五百万斤。为改进湖红品质起见,集资试办群力机制实验茶厂。一方面采用自行设计手推木质吊桶式揉茶机和“A型”烘干箱,改变湖红脚踩、日晒的老习惯;另一方面改变湖红粗老摘法。传统的采摘是在立夏开园时,使用“茶摘子”(割茶刀)老嫩一起割,制成的红茶难免粗老。我要求茶厂将采摘时间提前在谷雨开园,采取一芽二、三叶分批多次手采法,提高湖红嫩度。经两年反复采制实验,红茶品质显著提高。生产的产品运上海销售,竟获得祁红等价;出口茶商评价说“湖红赶上祁红,是一件很难得的大事情”。

九、红茶初、精制走上半机械化生产

1949年8月中旬,长沙解放。九月上旬长沙市军管会派联络员于非同志接管湖南省茶叶公司,全部人员留用。十月中旬,我被推为湘茶代表出席北京外贸部召开的全国茶叶会议。大会决议在北京成立中国茶叶总公司,华东、中南建区公司,各产茶省建省公司,各茶区建加工厂,设站统一收购各类毛茶,分别集中加工精制成箱运交口岸公司统一外销。我受大会的委托前往上海、杭州各茶厂,研究选定筛、切、拣、干各种机器型号和所需数量,为全国各加工厂配备一整套加工机器。1949年冬请中央工业部派员绘图赶制完成设备的加工。1950年春茶生产季节前后装运各茶厂安装,五一前后开工,加工精制茶叶出口。为了各加工厂配备机器动力,我于1950年2月间,由中南区茶叶公司派往上海与华东茶叶公司会商赶办各茶厂必须加配所需的动力机和整套传动装置的设备。

同茶机一道分装运交各茶厂使用,否则有茶机没动力装置,茶厂还是不能如期加工制茶。这件工作振奋人心,它取代旧社会茶号全部使用人工筛、切、分、拣、烘的手工操作方法,大大节约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茶叶加工初步走上半机械化生产的道路。茶厂对茶机不断改进,到1960年前后,已达到机械化流水作业的程度。

十、推广茶叶采制标准,利于统购统销

1950年春夏是全国解放后第一个茶叶生产季节,根据中央对于茶叶统购统销政策,结合各茶区茶叶生产习惯,在中南茶区大多是立夏开园,实行老嫩一次摘。试行红、绿茶叶提到谷雨前开园,改老摘为一芽二、三叶多次采法,以达到茶叶量、质双丰收目标。同时推广茶叶机器初、精制,消灭脚踩、日晒等不良加工方式,节约劳动力,提高品质,利于出口销售,多换外汇。

1951年,我们试订红、绿毛茶一至五级生产收购标准样茶,收购站开始对样评茶,按级论价收购,运厂按级验收加工。另外,我们还试订红、绿茶叶加工标准样一至五级,茶厂对照加工标准样进行加工、拼配、装箱出厂。运交口岸公司按各级标准样定级验收;布样交苏,评级接收;报出口检验(茶叶品质、水分、包装合格)签证出口。

有关各类各级毛茶收购标准样和各类各级茶叶加工标准样,每年应由产茶省公司换订新茶标准样报送北京总公司核定执行。

十一、临湘老青茶区改制绿茶,宜昌建始青茶区改制红茶

1953年春,我被派赴湖南省临湘老青茶区改制绿茶进行外销,收到成效。在长沙茶厂把加工红茶设备改为加工绿茶,同时将绿毛茶用“生做熟取”(减少一道车炒工序)的方法制成珍眉和贡熙出口. 当年就制出中上级珍眉外销得到好评。

1955年春,我到宜昌分公司罗田溪举办评茶人员培训班。训练班结束后,组织成立一个流动改制红茶小组,携带制红茶工具,就地采制红茶向茶农宣传示范。将石洞坪、古城、金山寺至邓村茶场改制宜昌红茶,全县年产八十万斤左右,毛茶质量较五峰、长阳老红茶区为稍优。宜都茶厂希望宜昌县扩大宜红生产出口。

在改制期间,我发现有极少量的高香毛茶,品质特优,认为量太少没有精制成品。对这种高香茶的品种、产地面积、生长情况,我没有及时去了解并一抓到底,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个损失。

1956年春,我到建始县改制红茶,也是先办评茶培训班。以评茶人员为骨干进行全县改制红茶的推广工作,其红茶品质稍次于宜红茶,年产约六十万斤,运交宜都茶厂加工。

十二、芭蕉红茶初制厂投产

恩施是内销青茶产区,年产约八十万斤。解放后为了改制红茶支援出口,选定芭蕉区新建一个机制红茶厂示范推广。配备红茶机具一套。自然萎凋楼房二栋,总面积400平方米;安装竹制萎凋簾(规格为1米宽x2米长)3200张,一次可萎凋生叶6400斤;克虏伯式大型揉茶机二台;克虏伯式大型解块筛分机一台;红茶发酵室一间;自动烘茶机二台。根据这个机具设备能力,每日8小时一班生产可制成红毛茶800斤,日夜两班生产可制成红毛茶1600斤。

1957年春,芭蕉红茶初制厂建成投入生产,省公司派副经理崔明章带领技术人员到厂培训机制红茶技术员工、工厂管理、茶机操作、红茶制造各个环节变化程度的掌握、各车间室温湿度高低的控制。恩施茶区一向采制青毛茶,不售鲜叶。现改制机制红茶必须先改送售鲜叶。茶厂在开工制茶之前,组织宣传队向茶农宣传改制红茶支援出口的重大意义。同时宣传茶厂收购鲜叶,计划谷雨前后开园,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分批多次采,当天采当天送厂,不能堆在家里过夜,防止受渥变坏。

青茶改制红茶是件新事,新建厂、新红茶机具,再加上新的职工,在这四新的情况下,为了要搞好机制红茶,需要有个实验阶段,以摸清机具生产性能,学习红茶制造技术。我建议厂领导以第一个春茶季节(谷雨)作为实验时期,执行日班生产,着重试制工作,得到厂领导同意和大力支持。从4月20日起,附近茶农送售少量细嫩生叶。我们开始红茶机制实验。职工一致认为各项机具经过试用,极为灵便,试制的红茶品质优良。茶农送售的鲜叶逐日增多,大量试制红茶进行示范,为推广机制红茶生产打下基础。春夏两季机制红茶约2000斤左右运交宜都茶厂加工。

1958年,芭蕉厂试制红碎茶成功,并自行筛拣成箱,运武汉交苏,受到苏方茶师欢迎,完全同意按出场级别一一接收,其中有大量一级碎茶(F.B.O.P),为宜红茶区改制分级红茶创下良好的开端。

十三、加温萎凋实验

中南茶区春季多雨,温低湿高。对于室内自然萎凋工作有一定的困难。芭蕉红茶初制厂的厂房,机具设备配套,是根据春天气候特点来设计的。从鲜叶自然萎凋、揉捻、解决筛分、发酵,烘干,四个环节紧密配合,不断生产。但气候一有变化,自然萎凋就不正常,成为一个薄弱环节,跟不上揉捻的需要。我们要求不断生产,就要设法加温。与天斗,改变室内气候,战胜阴雨,人定胜天,即进行各种加温萎凋实验。

1.加温萎凋箱

在1957年夏,以砖灶饭锅作热气发生炉,使热气直接进入萎凋箱内,由下层簾屉向上透过各层簾屉集中箱上部,经过气筒而排出。(气筒高六尺,使热气易于排出)。萎凋箱全部为木、竹材料制成,内空位六尺见方的立方箱,不要箱底,可罩在砖灶上面。箱内安装四层萎凋簾屉架,每层放四个簾屉(三尺见方,四寸高)四层计十六个簾屉,分装箱内从两侧进出,每簾屉摊放生叶四斤,一次可萎生叶六十四斤。

箱内热气要向上畅通无阻,使上、下层的温度保持三十度以上。四层簾屉要上、下调动二三次,同时把茶叶翻动一下,炉灶生火要避免火花,烟熏到箱内,查看箱温,上茶下茶各项操作,由二人负责管理。

通过加温萎凋实验,加温促进萎凋,三四个小时可完成。比自然萎凋要快四、五倍,战胜阴雨,但萎凋量很少,不能,适应大量生产,且人工管理、劳动强度大,不受工人欢迎而告败。

2.试制自动加温萎凋机

在加温萎凋箱实验失败后,各级领导不但未加批评指责,而且于57年冬还拨三千元要我继续试验,使我对实验工作增添勇气和无穷力量。于是在加温萎凋箱的基础上,听取群众意见,总结部分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加以改进,最后试制成功自动加温萎凋机。自动加温萎凋机结构分为:萎凋腔,鼓风机,热气发生炉,调速器四个部分。机体长四米,宽两米,高三米。

(一)萎凋腔。腔壁用木板制成,内装萎凋帘六层,帘子为铅丝网制成,通风良好,萎凋帘层的两侧装置链条(利用脚踏车链条)带动两端木制滚筒轴齿轮,当滚筒转动时,捲动萎凋帘移动,并传动萎凋帘两侧链条,茶叶由输送带送到第一层萎凋帘,即由上层传送到最下一层的出口,使上茶、下茶工作达到自动化。其输送带运输速度要与萎凋帘移动速度一致,以免茶叶在帘上堆积或者供叶脱节。

(二)鼓风机。为木铁结构,鼓风机前后两端各装一个通风管,一个接在热气发生炉上,吸进热气到另一个通风管排出,送进萎凋腔进风斗,使热气向上透过各层萎凋帘到腔体上部排气筒出去。萎凋腔内上、下层帘的热气温度保持在30℃左右。

(三)热气发生炉。为六只复装铸铁锅以砖砌成。炉腔内砌有曲折起伏状火道,以充分利用火力加热各只铁锅,从锅面发出的热气与炉后侧冷空气口吸入的冷空气混合,由于鼓风机的压力,加速热空气流动,输送到萎凋腔内,促使茶叶萎凋。

(四)调速器(减速齿轮组)。以宝塔轮,大小齿轮转动组成,安装在萎凋腔外右侧与萎凋帘传动轴相接,以增或减萎凋帘移动的速度。

1958年春在芭蕉红茶初制厂安装试车,运转良好,生叶由输送带自动送上萎凋帘,通过各层帘运转翻动达到最下层茶口下茶。萎凋腔内热风流量大,萎凋进度快而均匀,四百斤生叶通过各层萎凋帘一次完成,萎凋时间为三小时左右,萎凋达到适度,叶片柔软,成茶条线紧结、片末少。经过自动加温萎凋机实验说明,能节约大量劳动力,能够解决阴雨天萎凋问题,能够大量生产红茶。

这台自动加温萎凋样机是依照当时农业社对茶叶生产情况与经济,物料供应条件,没有全部采用钢铁材料,而是改用铁、木、砖结构而成,用料并不理想,结构欠精密。尤其是萎凋帘拉链是利用脚踏车链条,牙齿盘,拉力小,链条易脱离牙齿盘,常发生停车事故,尚需改进加固。

3.试制恩施“58型”红茶初制机。

1958年夏,总公司特派一个小组到恩施芭蕉茶厂搞改进红茶初制机器,省公司要我就近协助小组共同实验。

从五月到八月,在恩施地委领导下,在“大跃进”总路线精神的鼓舞下,得到恩施分公司的支持,恩施农具机械厂派技术员配合,就恩施汽车修配厂厂房和机械设备,根据社队茶叶生产情况,农村物料供应条件,就地取材,用砖灶、饭锅代替热气发生炉,把大型克虏伯式揉捻机改为中小型铁木结构的揉茶机一台,解决筛分机为铁、木、竹制成一台,自动百页帘热风萎凋机一台(包括六个砖灶、六口铸铁锅发生热气炉,铁木结构的鼓风机一台),自动百页帘烘干机一台(包括九个砖灶,九口铸铁锅热气发生炉,铁木结构的鼓风机一台)。

萎凋机百页帘和烘干机百页帘均以小圆竹和竹片编排而成,百页帘正反两面均光滑平直,厚薄一致,百页帘的拉链均以铁铰链用梢子连接制成带形,链条平直,连接处灵活、耐用。百页帘两端连接在铰链条的梢子上,随着链条转动而移动,经过六角滚筒时,即自动翻面得到两面使用,以增加茶叶摊布的面积。

以上各项机件经小组研究决定,采用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方式,设计绘图。购料施工同时进行,反复试验,夜以继日制成恩施“58型”红茶机器一套。通过红茶生产实践,效能良好,制成红茶量多质优,适于农村社、队中小型红茶初制厂设备之用、能够节约大量劳动力,可以解决阴雨天萎凋和烘干两个问题,其炉灶机具等,砖木铁结构造价小,在农村由手工过渡到机械化生产的中间阶段是可以推广应用的。试制的铁木结构双动揉茶机和解块筛分机送给恩施五峰山红茶初制厂投入生产受到欢迎。这套实验样机是有缺点的。萎凋帘和烘干帘的链条设计,用料不够理想,结构欠精密,拉力小不耐用,尚需改进加固。

4.通过萎凋室实验。

1964年春,在芭蕉茶厂就现有办公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两间改成萎凋室,在萎凋室的一端墙壁外,安装一座多管式的热气发生炉,使冷空气通过炉管受到高温的热气进入一个气温高低调节室,再进入楼上楼下萎凋室。萎凋室的另一端墙壁楼上、楼下各安装两个排气风扇,抽进热空气,通过各层萎凋帘而排出室外,使室内经常保持34℃左右流动的热空气。

通风萎凋室建成后,全年春夏茶即投入生产,经过1964—1965年两年生产实践,一昼夜24小时可萎凋生叶三至四轮,每轮生叶两千五百斤,较自然萎凋室速度快一倍以上,解决阴雨天生叶萎凋的困难。

5.热风萎凋槽实验。

1965年夏在芭蕉茶厂,根据外国资料试制一个(长8米,宽一米,高80公分)热风萎凋槽,用鼓风机把32℃——34℃的热风大量送进槽内,透过厚层生叶而排出,加速萎凋,一槽每次可萎生叶三、四百斤,三四个小时即可萎好。萎得很匀,制成红茶,品质很好,管理又很简便,深受茶厂职工欢迎。当时厂领导表示将自然萎凋室改作生叶摊放场所,改建萎凋槽十二个取代室内自然萎凋室。

6.推广热风萎凋槽,热风干燥箱。

1967年春夏两季在宜都茶厂、安福寺茶场搞推广农村社队分级红茶生产工作。在厂、场领导下,配合技术员工,根据当时社、队生产情况和设备条件,赶建热风萎凋槽两个,热风燥箱一具,内装六层烘茶抽屉共三十六个。热气发生炉,采用恩施“58型”红茶初制机具的“土炉灶“砖灶饭锅覆盖而成,烧柴烧煤都行。

萎凋炉一个可供两个萎凋槽的热气。干燥箱炉足供一个干燥箱100℃左右的高温,但是饭锅易于烧坏冒烟是个缺点。因该场原有碎茶机碎茶率不高,利用中型石磨改制动力卧式揉碎机一台,碎茶率高,颗粒形好,能配合一台大型克虏伯式初揉机生产(约二百四十斤左右的湿胚条形茶)相当于小型碎茶机两台的碎茶力量。

产生的碎茶汤色浓,滋味厚,合于高级碎茶品质要求,当年该场生产数十担分级红茶,萎凋槽,干燥箱和石质揉茶机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四、茶机联装实验

1955年,我协助宜都茶厂把加工机器由单机全部联装成为流水作业投入生产,运转良好。节约管理工人,减轻扛箱劳动强度。

1960年,全国茶叶加工现场会议上讨论红绿茶加工,进行全部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流水作业,提高生产效能,再进一步研究改成立体式的联合机生产,缩小茶机体积减少使用厂房面积,密闭筛切等机具避免茶灰飞扬满屋,保持厂房空气清洁卫生,保障工人身体健康。会后,在宜都,恩施两厂共同组织力量、领导、技术员机修工人三结合进行试制红茶加工联合机,边试边改,除管道风力输送茶叶问题始终未能得到理想的解决,其筛、切、扇播等机具都取得初步联合的成果。

1962年春,恩施茶厂即试制成毛茶筛、切初分机一台、精制筛、切、风选机一台,两台再行联合生产。加工宜红,可以大大简化筛制过程,减少半成品花色,管理操作均极简便。

收购站按照各级毛茶收购标准样评级收购的各级毛茶、枝叶相连,老嫩粗细混合一起,收购站是不可能用手把它一一分开的。毛茶筛切初分机能起到毛茶初分定级的作用。每个级别的毛茶都可能筛为三个级别不同量的加工原料。

例如:一级毛茶通过毛茶筛分机可分为大量的中上级、少量的中级,微量的中下级;二级毛茶通过毛茶筛分机可分为少量的中上级、大量的中级,微量的中下级。三级毛茶通过毛茶筛分机可分为大量的中级、少量的中下级,微量的普通级;四级毛茶通过毛茶筛分机可分为微量的中级,大量的中下级,微量的普通级;五级毛茶通过毛茶筛分机可分为少量的中下级,大量的普通级,微量的六级。再进行同级拼合的加工原料,精制各号半成品的质量规格也符合标准,其拼配各级成品茶级距明显,均能达到各级加工标准样的品质水平。

第二年(1963年)恩、宜两厂用同级的1、2、3级毛茶分别进行筛分比较试验。制成各级成品的质量,数量与宜都茶厂一级付制,分段取料,升降拼配的各级成箱茶的质量、数量是基本接近的,而恩施厂的中上级和中级茶还要表现得好一些。恩施茶厂近十多年来宜红加工都是应用此种初分法和精制两台联合机生产的。

来源:茶业复兴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