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茶饮的古老智慧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云南民族茶饮的古老智慧

brand_alt_mark

回顾中国茶数千年来的演进过程就会发现,茶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商品名称,他是茶叶、工艺、文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词汇,将这三者串联在一起的是饮茶方式的演变。而今,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许多饮茶方式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唯有包容万物的云南山川和民族,还完好地为我们记录着整个饮茶方式的演进过程。

无论是蒸青绿茶,还是大叶种晒青毛茶,茶性都偏寒。经过炙烤,并在煮茶时加入各种辅料,不仅可以解决茶汤入口时的口感问题,还能有效去除茶叶中的寒性,更有利于饮茶者的身体健康。发酵茶的诞生,也正是大规模绿茶化后,人们喝茶时身体健康的需要。

从绿茶的“味至寒”,去反观隋唐时期的煮茶法,推导明末后发酵茶的大量出现,就比较能够理解了。起源于汉魏六朝甚至更早的煮茶法,以及陆羽倡导的煎茶法,在煎煮前都有一个步骤是“炙茶”。《茶经·五之煮》详细描述了炙茶的过程:“ 
凡炙茶 …… 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灸之。”张揖甚至说“先炙令赤色 
”,也就是要将饼茶先用火焙至透红。这种炙茶,想来与烤茶的性质差不多,都是为了降低茶的寒性。

brand_alt_mark

煮茶时,加入的辅料也很丰富,单是《茶经·五之煮》中列举的就有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生活在南诏国的人们则是添加姜、椒、桂。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白族三道茶,第一道是纯粹的烤茶;第二道是茶烤、煮好后,放入红糖、乳扇、桂皮等;第三道则是放入蜂蜜、炒米花、花椒、核桃仁。煮茶时添加的这些辅料,固然有掩盖茶叶本身固有的苦味和涩感,让茶汤变得更可口的目的,但从中药配伍的角度来看,也更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brand_alt_mark

经过炙烤后,茶的寒凉性大幅下降。如果添加的这些辅料是温热的呢?从中药养生的角度看,在包括《茶经》等古籍记载的各种辅料中,只有薄荷是凉性,盐是寒性,其他都属于温性和热性。即便炙烤后的茶没有完全失去寒凉,添入诸多具有温热性的辅料一同烹煮后,寒凉基本不会存在了。

煎茶法恰恰摒弃了诸多具有温热性的辅料,唯独保留下了寒性的盐,煎出来的茶汤自然是偏寒凉的。连陆羽自己也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brand_alt_mark

陆羽所处的时代,是饮茶法从粗放式向精致式过渡的时期,煎茶法在其间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也因此,为一代茶圣所推崇的煎茶法实际并不长命,在唐中晚期盛行一段时间后就不断式微,到南宋末期就没有人再这么喝茶了。

《 茶经 》没直接写云南,古时候的云南人也没怎么看过《 茶经 
》,但在云南,现在依旧可以看到许多煎茶法的影子。比如盐茶,在云南的一些地方,将烤茶煮沸后,兑入一点用炭火烧红后的盐块饮用,对因肝火旺、肚腹热、口腔或舌头热泡相当管用。盐巴茶更是居住在怒江一带怒族的日常茶饮,所谓“苞谷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 
”,就形象地形容了怒族人围坐在火塘边,边吃苞谷粑粑边饮盐巴茶的生活场景。

brand_alt_mark

反观被陆羽嫌弃的煮茶法,虽然沦为了支流,却一直在一些偏远民族地区流传了下来,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添加其他辅料。即便到现在,仍然可以从白族的三道茶、纳西族的龙虎斗、佤族的擂茶、傈僳族的油盐茶、普米族的打油茶、独龙族的漆油鸡蛋茶、藏族的酥油茶、丽江永胜的油茶等众多民族茶饮中,看到盛行于隋唐的煮茶法身影。

以烤茶为底色的云南少数民族饮茶文化,无论是纯茶饮,还是加入各种辅料的煮饮,都是当地居民根据居住的地域特征、地理环境、物产等,因地制宜地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依然是煮饮,古风犹存。

节选自《普洱》杂志

2023年8月刊

《长山大水间的饮茶方式和茶叶崇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