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味为至味,将品茗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意境和审美,而这句话用在品饮明前西湖龙井上,才是道出了其精髓。
无味至味,与大道至简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熙年间,文学家陆次云在《湖蠕杂记》中写道:
“其地产茶,作豆花香。与香林、宝云、石人坞、垂云亭者绝异,采于谷雨前者尤佳。……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瀹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
陆次云评价明前龙井,直言其“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罢则感其茶气清远,韵致悠长。这一无味之味,才是至味。
而这里所说的“无味”,并不是真的无味,不然也不会觉有太和之气了。无味至味并非寡淡无味,而是茶叶品质滋味臻于化境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不直接刺激口腔却带丰富内涵的柔和滋味,对人的味觉不会造成强烈的冲击,但却如雁过留痕,其韵致回味在唇齿间经久不散。
无味,不是淡,而是柔和,是一款茶应该追求的层次和意境。
明前西湖龙井正是将“无味至味”诠释到了极致,而这种诠释是有科学依据的。
我们来看一下,茶叶中主要的内含物质分别对口感的影响:
西湖龙井因其生长环境和茶树品种的特殊性,三种呈味物质的协调性好, 口感清新鲜爽,馥醇回甘。
而明前茶因为采摘时间早,茶多酚含量较少,与茶氨酸的比例小,呈现的滋味就更为甜爽,刺激性更小,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滋味淡”。
每次喝明前西湖龙井的时候,总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这茶太淡了,没什么味道”。
小茶人就很想为明前西湖龙井伸冤,它是滋味清鲜,淡而丰富,并不是“没有味道”。
品茶者需要明确一个概念“浓非厚,淡非薄”。
茶汤滋味的浓淡是由投茶量和浸泡时间(也就是茶汤里内含物质的多少程度)决定的,泡茶时茶叶投放的多或是浸泡的时间久,泡出来的茶汤就滋味浓郁,可以理解为一些老茶客的重口味,但这并不代表茶汤的厚实感。
而茶汤的厚与薄是由茶叶的生长环境、茶树品种、制作工艺(就是内含物质的丰富程度)决定的,茶汤厚实与否,是不管茶汤或浓或淡,都能感受到茶汤中有内容,有层次,而不是空洞、寡淡的。
明前西湖龙井的滋味特征则是:
淡而有味,有层次、有内容,刺激性弱,但是鲜醇的口感是饱满的、顺滑的,饮完之后,回甘和余韵久久萦绕在口鼻之间。
这一无味之味,便是至味,是清欢,是每个春天都该拥抱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