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茶艺大讨论⑤】茶艺乱象,来自标准缺失!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当代茶艺大讨论⑤】茶艺乱象,来自标准缺失!

中国当代茶艺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既丰富了茶生活、推动了茶文化,对茶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有益的消费氛围和消费引领。但茶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为此,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基于促进行业和茶艺健康发展的媒体责任,于9月13日发表《当代茶艺表演彻底“演砸”》一文,意在通过对杭州龙井形象宣传片中的茶艺错误的批评和分析,推动茶艺事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文章推出后,得到行业的广泛关注。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当代茶艺经过数十年发展,有很大成绩,但也积累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讨论、反思。11月上旬,茶周刊又参与主办了中华茶人联谊会与泊园品牌组织的“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八位茶行业人士齐聚江西上饶晓起村,围绕“什么是茶艺”“怎样才是合格的茶艺师”“茶艺表演要不要存在”“茶艺培训该如何进行”四大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通过视频将全天的讨论进行了直播,上万人收看了直播。



事实证明,这样涉及全局又重大的议题,一天的时间根本不够。但晓起讨论贡献了两个价值:一是开启了茶艺主题的面对面讨论,有助于推动更持久深入的探讨;二是发现了一个更具体、也更深刻影响当代茶艺发展的议题——关于茶艺的标准问题。


这虽然是论坛原先没有设计进去的问题,但与会嘉宾围绕此问题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表明这个问题更牵动大家的神经。通过讨论,也充分展示了各方在茶艺标准上的观点。我们可以真实看到当代茶艺在标准问题上存在不小分歧,而这一点可能与当代茶艺乱象不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艺需不需要标准?


茶艺作为一种生活艺术,它需不需要标准?



从茶艺的概念看,讨论中大家普遍接受:茶艺是基于如何泡好一杯茶,让消费者享受茶并感受到茶之美与愉悦的生活技艺。从茶艺存在的形态和过程看,它包含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茶的物质物理属性。


从这个角度说,把茶泡好肯定是有其内在规律所致的标准的。不论从服务消费者角度(国外的茶叶包装上一般都有该款茶最适宜泡法的简单图示说明),还是培训茶艺师角度,显然都需要围绕茶给出一个关于水、器、温度、时间等的最佳技术参数,这就是标准。


二是茶艺师的培训和就业服务。


从教学和运营的组织管理要求来说,没有标准,何来培训?没有标准,何来考评管理?


三是消费者品饮观赏。


这个环节有没有标准?不论是作为饮品,还是艺术品,受众对它的接受和认同,总还是有一个倾向和偏好。这虽不能由外在给予的标准说了算,但不能说是天马行空无迹可寻。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把围绕茶艺标准前两个层面的内容做好,消费者对你的选择、认同就是对一个行业、一个产品的标准品质和品质标准的认可。可以称得上是对茶艺标准的“标准反应”。现在的问题恰恰是茶艺行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乱象丛生,根源在于有标准但没有标准意识,也缺乏标准执行,直接导致消费者对茶艺认知混乱、评价混乱,负面评价上升。



在晓起讨论中,茶文化专家余悦做的现场调查表明:从事茶艺工作的人,即使受过培训拿过茶艺师证,但绝大多数对国家茶艺师教材中规定的“硬杠杠”(关于文化修养、茶艺的规定性定义、流程等的明确要求)记忆不清、认识混乱。这个现象在提醒我们:茶艺行业的标准化培训、标准化服务不是足了、多了、过了,而是远远不够。


为什么茶艺界人士对泡茶的标准不认同?


其实不用从三个层面分析茶艺,作为一个行业、一个岗位、一个工作,本质就是提供茶水的物质产品、茶艺的服务产品,怎么可能没有标准呢?但就在讨论中,从事茶艺行业的资深人士,以及业界人士后来参与讨论的推文,很多人都明确表示反对!



第一种观点认为:茶有六大类、几千个品种,又要面对各色各样的消费者,用标准怎么可能解决消费者品饮的差异化问题?


这个观点的存在,表层因素是混淆了标准个体与标准概念的界限。我们说的冲泡标准指的是每一个产品的具体标准,而非所有茶产品都用一个标准。事实上,如同每一个正规茶产品都有其生产加工标准一样,品饮上每一个产品也应该有它适配的冲泡参数;即使可能大同小异,但这个就是标准。它不会因茶产品庞杂而不存在,也不会因雷同而自我取消。就如同现代社会进入流通、消费领域的产品,都必须配有使用说明书一样。


对中国茶产业来说,产品越丰富,越需要精细的冲泡参数,这就是每款茶的使用说明。进入茶艺环节,只能是泡得更好,呈现得更美,为什么必须排斥最底线的标准呢?为什么要把茶的完美呈现与最基础的标准对立起来呢?难道说遵循了最基本的标准和标准范畴,就会导致泡不好茶吗?就会有失茶艺的“高大上”吗?


至于说到千百种茶与千万个人相遇,产生的千差万别的需求,它们其实是有迹可循、有规律可参照的。比如用一款茶,面对老茶客,他的口感一般会重些,所以可以水温高些、投茶量大些、出汤晚些;相反,对那些年轻人和女性,可以从反方向考虑。这个过程的的确确不是简单用标准就能解决的,需要茶艺师长期的历练和积累,包括对社会对人认识的学习和积累。


我们不否认那些行业高手出神入化的境界,但其本质是在标准之上的升华,而非否定。标准提供的是泡好茶的基础,它规定的范畴是建立在长期经验和大数据基础上的。比如对绿茶类,冲泡标准倾向于低温、快速出汤,这个基本的标准、规范和倾向,应该是对的。如果非要用差异化来否定标准的存在价值,这显然已经滑向虚无主义。



尤其我们的讨论要服务于当前茶艺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大量从业人员的进入、培训、提升,大量茶艺爱好者的参与、学习,都需要规范茶艺培训工作。在一个年轻茶艺从业者、爱好者刚入门接受培训时,是该打好基础、学好包括各种标准在内的基本功呢?还是该用“没有标准”来引导他早日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化境”?


只要上过学的人都会明白:任何一门技艺如果想要达到运用自如、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的积累,是不可能的?如果认为否定了各种茶的具体冲泡标准,就能实现超越,就能培养出“高级茶艺师”,就能泡出好茶的话,其结果一定会像“正楷没写好,直接奔狂草”,竹篮打水一场空。


要从民族思维的局限性上来反思


为什么存着这这样的现象:大量茶艺培训师一边从事着茶艺培训,一边拼命挖自己墙角、死命反对行业标准、技术标准?这个奇葩现象是茶艺行业乱象的集中体现。


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本身就是三脚猫,学艺不精;但为了能捞钱,胆大妄为,误人子弟。比如就有读者留言说:我见过茶艺培训师跟学员们讲——用发簪也可以拨茶,拨完茶插回头发还透着美感。看到这些所谓“茶艺培训师”的言传身教,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用茶夹倒持拨茶会进入龙井茶广告片了。



至于有人说:中国人喝茶泡茶几千年了,没有茶艺培训所讲的标准,不照样喝了几千年?对这样无知的言论,我只能用一个类比来说明:中国人蒸馒头也几百年了吧,一直没有标准吗?这个标准一直都存在,只是没有写在纸面上。那些没发好面、没蒸熟、“气死”的馒头们都是这个标准的反面教材。只是没有泡好的茶水要么被倒掉了,要么被沉默地喝下去了而已。


标准,就是万物的尺度。它一直在,只是被无知的人无视了。有人梗着脖子喊:我不懂标准,我泡的茶好喝就行了!你以为你跳出了标准和规律吗?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结果正义,没有过程合规就没有结果美好!这样无知的人对暗中呵护他的标准和规律而言,实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是一种无知导致的妄言!


导致茶艺行业人士反对标准的深层次原因,还有我们国人根深蒂固的直觉思维和混沌哲学。


我们习惯于定性而不定量,重直觉、重个人体验,津津乐道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比如学烹饪中用到的参考数值往往是“少许”“酌量”。当这种思维泛化到几乎所有需要定量标准的领域时,标准这两个字几乎就被完全消解掉了。曾经,馒头行业在发布标准时,不是得到赞许,而是引来一片讪笑和嘲讽;同样,今年天津煎饼果子协会成立后着手发布煎饼果子的标准,消息一出立刻引来各种质疑与反对。更有人在报纸上大放厥词,说什么标准限制了个性,扼杀了乡愁。


这些无知言论背后深藏的就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混沌思维。殊不知即使国家标准,也包含有强制标准和参考标准。标准的存在价值是为产品和服务提供一个底线、基础(事实上,食品领域不断出现的安全问题,都有标准虽有但一直被无视的阴影在)。在国家标准法实施这么多年,新修订的标准法就在今年实施的背景下,这样误解、拒绝标准与标准化的现象,只能说明我们在改变传统习惯、革新传统思维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具体到茶艺行业,晓起讨论中就有观点说:谁规定茶夹不能用来拨茶?这样近乎拿着野蛮当勇气的话语,出自茶行业人士之口,实在让人无语!既然造出各有其用的茶艺六君子,夹杯子的茶夹干了拨茶的活儿,那为拨茶而发明的茶匙身份岂不是很尴尬?这种简单低级的错误,如果非称自己是“创新”,那么请问除了制造混乱,有何价值呢?



我认为,不论我们如何讨论,至少我们应该接受:如果茶艺师作为一个职业,没有标准(事实上已经制定)是不行的。茶艺行业需要标准,更需要对标准的认可和执行,对行业的敬畏,对消费者的尊重!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和标准化,是现代国家最最基本的东西了!我们不要把野蛮当做现代化!不要把原始当作气质!



最近网上一个视频很火:“花总丢了金箍棒”的暗拍视频真实曝光了中国酒店业长期存在的顽疾——宾馆服务人员收拾房间,一块毛巾擦完马桶擦水杯。其实国家颁布过《旅业客房杯具洗消操作规程》,各酒店集团也都有客房清洁程序和卫生标准。但为什么执业行为如此不堪?职业操守如此恶劣?为什么茶艺行业说到这些,也会大张挞伐;但回头说到自己,就理直气壮公开要灭掉职业技术标准?


如果认为茶行业、茶艺师行业就是特殊,不仅可以不执行标准,而且要彻底取消标准,那么请你继续作下去吧——


总有一天整个行业会遭遇某种炮轰!


哪个摄影镜头说不定已经睁开了它的眼睛!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

监制/赵光辉   本期编辑/陈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