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茶历史最早的见证 —— 茶马古道是通途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筠连茶历史最早的见证 —— 茶马古道是通途

  编者按:为向人们普及筠连茶叶发展史,即将出版《筠连茶人使命在路上》一书,该书讲述了筠连茶的历史,从寻踪至追忆,从见证至讲述,从茶论到传承,每一个文字都抒写着筠连茶史的华章。此书目前正在整理修改中,完成后将及时出版,书中内容会陆续发表在此公众号,以供大家阅读了解。

  凌云关

  位于五尺道上筠连犀牛村与高县焦村交界处关口是川南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关口

  茶 马 古 道

  筠连虽然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地区相隔千山万水,但遥远的中央集权在秦朝时,就将筠连和邻近的地方划入了自己的版图。

  伴随着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铃声,筠连茶史从遥远的年代缓缓开始。残留在古道上的36处马蹄印,刻录了那个遥远年代筠连因茶马而兴的商业荣光。

  《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为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秦王朝在云南设置郡县,委派官员入滇治理。在崇山峻岭、深沟峡谷中修建以五尺宽整治为官道的“五尺道”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道”,也是见证筠连茶史的“茶马古道”。

  五尺古道因军事而修建,因商业而闻名,是与万里长城、阿房宫、灵渠等并称的秦七大工程之一,还被公认为南方丝绸之路的东道。古道起于今宜宾,经高县、筠连入云南昭通,南至曲靖,之后或经保山、德宏到缅甸、印度、阿富汗等海外诸国;或经保山,翻越高黎贡山经腾冲进入缅甸、印度阿萨姆等地,成为连接南亚、西亚而达欧洲的古代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筠连人制作的晒青等茶也通过这条古道走出大山。

  筠连境内的古道遗迹是川南保存最长、最完整的,有川南古代最大关卡凌云关、隐豹关等。保存较为完好的两处古道分别位于筠连镇、巡司镇,连通高县,全长约6800米,均用石板和鹅卵石铺就,道路上残留的马蹄印见证了古代马帮往来的繁华。尤其是在明清以后,随着川滇两地交流的频繁,贸易发达,古道延伸出许多支线,马帮运茶盐等物往来其间,遂统称为“茶马古道”。

   筠连茶史遥远的开篇

  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称:“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 ”指蜀人在公元315年前就喝上茶叶了。如果有公元前315年秦人取蜀,中原人喝茶可能还得等上若干年。而秦时开辟的五尺古道就让筠连茶有了历史的印记。陈祖椝、朱自振编辑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认为:中国饮茶和把茶叶的生产发展成为一个事业,不是北方而仍然是从四川开始。宜宾地区茶的种植生产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华阳国志·巴志》中即有记载,最晚也有2000多年。上世纪50年代宜宾发现的两人合抱的野生古茶树也是印证。唐宋以来,官府均在宜宾开市设场,以茶易马,推行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全国茶马互市八场,宜宾就有两场。

  在民国版的《筠连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唐代以下均重盐茶课税。明末有茶课12两。正统8年,令筠连等县茶课,每斤折抄1两。清道光30年(1850年)征收茶税。民国元年(1912年)至25年最高年产350吨,以色味俱佳,冠于四川省南路各县,销售陕滇黔诸省。表明筠连自唐代以来茶叶就是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而且所产茶叶为川南最佳。

  据《筠连县志·食货》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在筠连设 “ 征茶局”,当年即征收相邻地区茶叶达29.6万斤。据清末《成都通览》记载,四川共有60余厅州县为产茶区。新增产茶州县有宜宾的屏山和筠连。

  民国时期,当时四川按茶叶的品类和传统流向分为五大产茶区:以灌县为中心的西路茶、以平武为中心的北路茶、以雅安为中心的南路边茶、以万源、城口为中心的东路茶。筠连被归入以下川南道为主的下河茶(又称南路边茶)。其实筠连所在区域本系茯茶产区,但清末因南路边茶不足以供康定市场需要,经政府批准,采办下河茶由水路运至雅安制成边茶。所以在相当时期,下河茶也纳入南路边茶的产地。

  据《筠连县志》记载,1949年前漫长的历史时期,筠连人很少啜饮红茶,除了那种发酵的工艺难以控制,发酵后的气味也让他们不适应。他们习惯制作饮用工艺简单的晒青茶(也叫青毛茶),这款制作工序和绿茶相同的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即可饮用,成为筠连的主要茶叶产品,产品供自足及边销。

  1950年代开始,筠连成为新中国确定的茶区,转产川红茶,从此晒青茶大大减少。

  注:此书是由嘉美西风组合提供文字,杨宝琛、钟渭基、姜玉林、冯绮悦、文怀先等提供图片,四川省档案馆、宜宾市档案馆、筠连县档案馆提供文献资料,筠连县农产品品牌办、筠连县农业局茶叶站提供指导。

来源:筠连县农产品品牌办公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