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讲《茶之书》,这一次我下了功夫,想给大家带来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我估计日本作家冈仓天心写的《茶之书》,在茶书里头,其传播率仅次于陆羽的《茶经》。
刚好我给新版本的《茶之书》写了序,我的朋友萧秋水买了一本《茶之书》,她告诉我”非常好看,《茶之书》根本不是讲茶的”。市面上的《茶之书》有很多译版,昨天我看了一下当当网文化榜和生活榜,我发现两个榜单排在前五位的就有一本是写茶的书,说明最近几年爱茶喝茶的人多了起来。
(冈仓天心,1863-1913)
有的人把《茶之书》买回去非常失望,三万字的书只有五千字左右讲茶,那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的呢?
《茶之书》是讲东方式的审美,从我们的儒释道,讲到了空间、人,讲到了茶。
有一个著名的茶梗要讲讲:很多人拿着《茶之书》的的日文版说,不懂日文就不要研究《茶之书》了,这就闹笑话了。其实冈仓天心写这本书不是用日文写的,而是用英文。我请教了很多人,都说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文字优美,甚至美国的高中教材都引用了《茶之书》的内容,他们从这本书不是学习认识茶叶,而是从这本书了解东方美学,这一点很了不起。
他为什么用英文写呢?他不是写给日本人或者中国人看的,他是站在东方人的角度写给欧美人看的。整个行为过程都是围绕“为什么”这个问题,告诉欧美人我们日本不是他们认为的那个样子,就像我们一直说云南人不是穿着少数民族的衣服,骑着大象,牵着孔雀。冈仓天心选择茶作为切入点,告诉欧美人日本真正的情况,冈仓天心有三本非常著名的书,除了《茶之书》还有《觉醒之书》《理想之书》。
二十世纪初期,欧美人是以武力征服东方,我在《茶叶战争》里谈到过,大英帝国把东方作为征服的对象,马克思说过一句很霸道的话:“他们不能再现自己,只能通过别人再现”,当年英国人入侵埃及的时候,只谈对埃及的认识,压根就不谈武力有多少。
武力不重要,认知才重要。这是萨义德谈“东方学”的一个核心。也是后来许多学者反驳的核心。冈仓天心是较早反驳的人,而不是一味地投奔到西方的怀抱了。我们今天之所以会被打动,也与此有关。
想想当年英国才上千人就把印度管理下来,为什么?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冈仓天心处在这样一种历史压力下,要对西方说什么?
《茶之书》里他谈到了许多中国的事情,比如宋朝人对待茶的理念和唐朝的人不一样,不仅如此两个朝代的人,他们的生命观也不一样。中国人在1900S,对生活已经没有热情,而宋代的时候中国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有很多哲学思想家,很丰富的物质文明。今天我特别要说的是,为什么宋人会喜欢梅花,喜欢苦茶,就是与高度物质文明有关。
冈仓天心说日本人为什么保留了文明,是因为他们成功抵御了蛮族(宋元)的入侵,保留了中华文明。
那么宋明之学和唐朝有什么不同。唐朝人视为象征的东西,宋朝人在寻求的过程中更为现实。在宋代,人们认为天地不是世间万物反映出来的,而世间万物本身就是天地。涅槃掌握在我们手中,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让人感兴趣的是过程,最关键的还是经历完成的过程。
在宋代人看来探寻生命的过程,本身就是令人神往,而不是非要得出一个结果。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体悟到了生命,体悟到了美。而不是一定要得出一个结论。这就说明人和自然是一种结合是非常自然的,被赋予了意义。
饮茶不是一种消遣行为,而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途径。
日式茶道网络图片
我们今天谈到的仪式感非常重要,在宋代,喝茶的时候都要在佛祖面前烧香拜佛,沐浴更衣。我以前举过一个例子,苏州有一个僧人,听说苏东坡要来了,就跑很远过去,沐浴更衣去给他泡茶,以佛祖的名义聚集在一起。苏东坡也在诗中表达了不仅仅在乎当时的环境,泡茶的姿势多么优美,而是在乎你为了给我泡茶跑了几百里路。很多人走了很远的路,等了很长的时间就是为了喝一杯茶,他把这种仪式感做得很足。
说到仪式感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学校,上课班长一喊“起立“,大家就齐刷刷起来,一起喊“老师好”,这就是仪式感。在传统中国,仪式感非常重要,比教什么,学什么都重要,所以冈仓天心谈到,为什么中国人对茶道丧失信心,就是被蒙古人摧残,之后到了明代,我们把抹茶法丢了,而是选取直接泡茶的淹茶跑法。把宋代的那套礼仪丢了,到了清代又被满族人淡化了,到了他那个年代我们就彻底丢掉了那套礼仪,但这一点我不太同意。
日式茶道网络图片
他那个年代,他很有危机感,他是以中华文明的继承者自居的,其实大部分日本人都是如此,过去网络上流传一篇文章,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冈仓天心特别强调,日本人在抹茶的时候有个茶筅,看起来起就是就是一把刷子,我仔细比较过,宋代的茶筅和今天的日本用的很不一样,他更像一个木刷子,到了明代就演变成清理桌上的碎屑用的叫“竹帚”,而不是像日本人那样打茶粉。
在明代有个著名的养生高手叫高濂,他写过一本书叫《遵生八笺》,里面写了很多养生学和大量的茶的内容。他和屠隆在为《茶笺》做注释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茶筅是什么?有什么用途?所以制茶工具断代了,朱权发明了茶灶,把茶淹起来。形成了抹茶道和煎茶道的一系列东西,这些是冈仓天心的一个观念。
他还有个立场,他认为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下午茶很相仿,先生和女士们的下午茶很优雅,我们的茶道也很优雅。
我前段时间谈到一个观点,中国茶东渐,在日本形成了茶道。它被视为宋代文明的遗留,茶西传后,就形成了英国的下午茶。下一讲,我讲麦克法兰的《茶叶帝国》,会专门讲下午茶。日本茶道与下午茶这二者完全不一样,日本茶道就是注重仪式感,造景、着装、插花、器皿;在英式茶,也讲究场地,但注重的是聊天的内容。
我们做的茶业沙龙就是注重聊天,李乐骏的弘益大学堂就是注重的仪式,那种穿越感很强,我第一次见尚高德老师,就是在大茗府,他穿着宋代的衣服,带着全套的茶具,很有气场。
我参加过许多不说话的茶会,这种形式很强的茶会叫“止语茶会”,很注重仪式感。像我这样的就喜欢和大家交流,就搞了沙龙这种开放式的茶会。每个人喜欢的不一样,我们可以选择日式或者英式。
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明清以来中国茶遗产就是“工夫茶”,《茶经》让我们喝茶有序规范,“工夫茶”其实是延续了这种有序与规范。工夫茶本身就是纯中式的,它一直在发展,到现在全中国都在使用。
3年前我去勐库,到茶山,当时那里很交通落后,茶农一直喝罐罐茶,今年我去他们就开始喝工夫茶了,他们就开始喝工夫茶了,学会用盖碗泡茶,全国各地都开始用工夫茶的泡法,工夫茶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今年大家还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
冈仓天心提到,100年前近代中国茶不过是一个很美味的饮品而已,与人生理念毫无关系,中国长久以来苦难深重,已经剥夺了对生命探寻的意义,他们变得暮气沉沉,注重实际不再拥有崇高的境界,失去了诗人与古人,青春与活力的想象。他批评说,失去了唐代的浪漫色彩,宋代的礼仪也没有了,变得暮气沉沉庸俗。
他这个例子就和我们当下很像,每天忙的蝇营狗苟,忙着赚钱,连坐下来喝一杯茶的工夫都没有。想想不是很可悲么?我经常在机场宾馆厅,遇到那些家财万贯,却低头匆忙吃方便面的人,难免感慨。
《茶之书》第一部分谈到,人情之饮,日本人为了改造禅茶一味,说茶树是达摩累了,眼皮里面长出来的,那个时候中国早就有茶了,他把茶史缩短了一大截。吴觉农在日本留学就说“你把我们中国茶史缩短了很多。”
冈仓天心最著名的一句话说“茶道是什么?,茶道就是对残缺的崇拜,”他在书中说“在我们明知不完美的生命当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这句话很美。
今天为什么很多人去日本学茶道,因为学怎么样做止语茶会就相对容易,二是我们需要仪式感,需要这样的美感。
第二部分谈的是茶的流派;第三个部分是禅与茶。
第四章讲茶室,怎么样来布置茶室,来自维摩诘,他说学佛不一定要剃度出家,三个榻榻米,虽然小,但可以容纳一个人,也可以容纳十万人。我现在看,就不奇怪了。比如我们的茶业复兴,一年也来了2000多个人。
我们每个人表面看起来要做一个大师,我们渴望优雅,但要如何面对最世俗的生活?我们每天起来就要刷牙洗脸上班。冈仓天心就说,他们每天到茶室,源于对茶的热爱,就要把茶室每一个角落清理整齐,每个器皿也要洗的干干净净。清扫是门艺术。艺术欣赏就是建一个空间,空间很小,但是干净整洁,他们在茶室挂画,并欣赏它。
京都待庵茶室,千利休设计网络图片
他举例说明我们到了一个小的茶室,不要烦,要和它发生关系,学会欣赏艺术,他举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例子,书中写到“终有一天,伯牙来到古琴面前,他伸出一只手抚摸琴身,仿佛骑士在安抚野马一般,随后伯牙拨动琴弦,开口唱起世纪自然高山流水,霎那间梧桐木的所有都涌现出来,又一次春天的香檀气息在枝叶间留恋,又一次四溅的瀑布沿着峡谷纷纷落下,对着含苞待放的花朵展开笑颜,转眼间又听见恍恍惚惚的夏日之声,虫叫、蝉鸣,细雨朦朦······一个琴声里面把四季景物做了一个再现。”
我们喝茶也是如此,春天喝茶是什么感觉、夏天又是怎样,四季带来的不同感觉,艺术层面我们来和他发生关系,很大层面和我们的情操有很大关系。茶从一开始作为药饮的植物,慢慢的变成了和儒释道相关的,那是我们的认知行为导致的,因为我们听得懂它是这样的,我们才会有这样的艺术欣赏,
茶道本身培养了我们卓越的鉴赏力,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精神境界。所以说,每个人的习惯和经历都会形成一种特定的认知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大师。所以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最终目的做铺垫的,茶也是、花草都是。
第六部分花道,他也谈到我们如何在花道中提我们的鉴赏力。
第七部分,也是我谈的最多的一个部分,茶道大师千利休之死,很多读者在读到这一部分都哭了,丰臣秀吉把千利休赐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日本人的茶道?
刚刚我们谈到了茶道,著名学者孙机写过《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他94年写过一篇文章,他说中国为什么没有日本茶道,是因为中国和日本历史背景不一样,对茶的看法不一样。他把中国茶理解成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关系,他把茶理解为一个物质,不把喝茶当作一个宗教行为,他还举例,茶神陆羽,在唐代生意好的时候被人供奉,生意不好的时候被当成茶宠浇开水,他就举例茶神天天被浇开水,在日本看来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实在是太实际了。
孙机的学生叫扬之水,她谈到我们今年的雅生活,琴棋书画诗酒茶不是从哪里来的,而是原本我们就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传统的雅生活就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罗胖振宇提出的消费升级,就是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升级为琴棋书画诗酒茶。
中国第一种雅生活是读书,有钱的人才买的起书,读书闷了就有了抚琴、最后有了棋、所以有钱人读得起书、懂音乐、智商高、有才、加上一壶茶,中国古代的生活就形成了,到了晚清茶馆变成了青楼,现在茶馆变成了打麻将的场所,所以现在我们要从恢复传统,很多人谈把茶馆恢复就是恢复东方美学,我也是这样认为。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为什么那么火,他其实谈的是一种文化的消失,刺激了东方也刺激了西方,告诉西方人我们曾经有很多好东西,我们才是文明人。西方国家最优雅,绅士淑女诞生地英国,不也在下午茶里找到文明落脚点么?
那中国为什么没有茶道,是因为文明的丢失,从蒙古的入侵到满族入关,打乱了秩序。人民的生活不安稳,就不可能有心思坐下来喝茶,到了明代“茶筅”都消失了,文化传统丢了。
侘寂风格的茶碗,16世纪网络图片
现代,很多人随口就谈“匠人之心”、谈工艺,有用吗?我们读《茶之书》,其实很冒险,里面文字优美,但我们也会不安,在东方美学看来,茶已经不是一种饮料而是一种东方文明,过去我们对这本书的褒贬就是在这里。
今天我们谈的第二个问题,我们中国为什么会有日本茶道,我们谈“茶文化”,日本人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钱钟书说日本茶道是,“东洋人弄的茶道太小家子气,”比如茶道就是喝叶子的沫子,钱钟书喜欢立顿的袋泡茶,回到中国喝不到,就和杨绛就喝滇红和安徽红茶拼配出来的红茶,说到拼配是从英国人在印度种茶搭配各种调料制作出英式红茶,而很多人所谓的正山、纯料所指的拼配就不是一个概念。
梁实秋写《喝茶》,开篇就写我不善品茶,不懂《茶经》,不懂道,整个贯穿其中,最后谈到工夫茶中的火炉距离七步,他很怕说错,小心翼翼。周作人有篇文章谈吃茶,说徐志摩谈到日本茶道,茶道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他读过《茶之书》这本书,还为这本书写了序言,序言就讲30年代出过《茶之书》,他为了写序言把冈仓天心的三本书都细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为什么中国没有茶道呢?因为中国人对道和禅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没有宗教阻碍了茶道的诞生,茶道是宗教的行为,所以中国人太世俗了。
中国没有阶级,而茶道这样的风雅之事在日本高端的阶层才有,受到禅的影响,表面看周作人的这种观点说的通,千利休就是为丰田秀吉泡好茶,就出名了。更早的,荣西和尚也是用茶治好了将军的病,但在中国也难道不是这样,陆羽写《茶经》难道不是得到了权贵的支持才得以推广?宋代更是,连皇帝都参与了茶推广,所有的精致都是士大夫的玩法,那为什么到了民国这些风雅之事就没有了,人们开始喝袋泡茶,周作人喝茶都被人骂,大家可以参考我们的著作《民国茶范》,所以我觉得不成立。
茶的第一个属性就是药理,第二个是通灵,第三个是心境,所有人喝了都很愉快,最后才是饮品。民国时期的人,钱钟书、周作人都去留过学,同期的冈仓天心用英文写《茶之书》宣扬茶道,铃木大拙向西方人宣扬禅宗,著名的苹果之父乔布斯就是铃木大拙的信徒,家里只有台灯,铃木大拙的存在注主义影响了很多西方人,所以这两个日本人很了不起,还有我的偶像村上春树,他是当下对世界影响很大的日本人。这三个日本人一个谈茶、一个谈禅,一个写小说,而我们没有这样的人物。
100年前懂英文的日本人积极的向西方介绍东方的文化,这三个人对话西方,我们也对话西方,但中国似乎从西方搬来的更多,忘记了输出。现在,难道我们不该反省反省?现在谈一带一路,也许是说茶最好的时机。
来源:茶业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