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流派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茶的流派

茶分好坏,如同画有高下。优者寡,劣者众。

和艺术一样,茶也有自己的时代和流派,大致分煮茶、抹茶和泡茶三个阶段。现在流行的,属于最后一种方式。

不同的饮茶方式,象征着不同的时代精神。生命即表现。不经意的行为,总是能流露出人们最隐秘的思想。

用于煎煮的茶饼,用于搅拌的茶末,用于沏泡的散茶,分别牵扯着唐、宋、明三个朝代的情感悸动。

借用已经滥用的艺术分类,它们大概对应着茶的古典派、浪漫派和自然派。

原产于中国南方的茶树,很早就为中国的植物学和医学典籍所记载。

古籍里,它被冠以荼、槚、蔎、荈、茗各种称谓,并有解乏、提神、强心、明目的美誉,不仅可以内服,还能够捣成膏状外敷,用于治疗风湿疼痛。

道教徒声称,它是不死灵药的重要成分。佛教徒则通过饮茶,驱除长时间冥想带来的困意。

公元4-5世纪,茶成为长江流域居民主要饮物后,茶的汉字也逐渐定型,而且显然是“荼”的变体。南朝诗人留下断篇残句,赞美其为琼浆玉液,皇帝甚至用珍贵的茶叶赏赐功臣。

不过,当时饮茶的方式相当原始。茶叶先被蒸过,捣碎制成茶饼,再与米、姜、盐、橘皮、香料、牛奶一起煮,有时还会加上葱!

如今中国西藏和蒙古一些部落,仍然保留此等习俗,用这种配方做成奇怪的浓汤。俄罗斯人往茶里加柠檬片,则是从中国商队那里学来,可以看作是古老饮茶方法的遗绪。

善于巧思创新的唐朝人,将茶从粗野中解放出来,并引导其走向最终的理想状态。

8世纪中叶,第一位茶的传道者——陆羽,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出生在佛教、道家和儒家相互融合的时代。泛神论的象征主义,促使人们从个别中追寻普遍。

陆羽,一位诗人,发现茶事中所蕴含的和谐与秩序,竟与万物流转相合若契。在其杰作《茶经》(茶的圣经)中,他立下茶的法度。他也被后世中国茶商奉为守护神。

陆羽《茶经》首页,《茶经》共三卷十章。

第一章论述茶树特性,第二章说明采茶工具,第三章是谈如何筛选茶叶。

如他所述,高级茶叶应“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

第四章描述了二十四种茶具的功能,从三脚铜风炉到收纳所有器物的竹制都篮,都一一详尽道来。从中我们看出陆羽偏爱道家的象征主义,饶有趣味的是,其间也能窥见茶对中国陶瓷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陶瓷起源于复制精美玉器的尝试。

唐朝时,在南方出现青瓷,北方出现了白瓷。陆羽认为,青色是茶杯的理想色,它会增加茶汤的嫩绿色泽。而白瓷则会使茶汤看上去泛红,倒人胃口。这是因为他用的是茶饼。

之后的宋朝茶人转而使用茶末,随即开始偏好蓝黑色和深褐色的厚碗。明朝流行适宜冲泡的散茶,白色轻巧的茶碗便备受欢迎。

第五章,陆羽描述了煮茶的方法。

除了盐,他摒弃其余所有成分,并强调了已经被前人反复讨论的水质和火候。

关于水质,他认为山泉为上,河水持中,井水最下。水沸分三个阶段:初沸,鱼目大小的水泡浮在水面;二沸,水泡如泉涌连珠,缘壶壁滚动;三沸,壶中波浪翻滚。

茶饼要先用火烤到软如婴儿的手臂,再用上好的纸张包住,碾碎备用。

煮茶时,初沸放盐,二沸放茶,三沸放入一勺冷水,让茶平静,使水重获活力。然后就可以倒入杯中饮用了。

这就是唐朝诗人卢仝所描述的饮物啊: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余下几章,《茶经》论述了一些普通饮茶方式的粗鄙之处、饮茶名人小传、中国著名产茶区、茶事的所有变种,以及茶具的插图。可惜最后一章已然散佚。

《茶经》问世,在当时必定反响热烈。陆羽得到代宗皇帝(762~779)的友谊。其名声也吸引了众多追随者。一些品茶高手,可以分辨陆羽和他弟子所沏的茶。还有一位官员,居然因为不懂欣赏大师的茶,而留名后世。

宋朝盛行点茶,开创了茶的第二个流派。

用小石磨将茶叶磨成细末,冲入热水,再用竹制的茶筅搅动后饮用。新方法改变了一些陆羽的茶具,还有茶叶的选择。盐从此消失。

宋人对茶的热情,无止无尽。好茶者们竞相搜罗佳品名种,并定期举办比赛,以决高下。

徽宗皇帝(1100~1125),那位不幸生在帝王家的艺术天才,曾不惜用珍宝换取罕有的茶种。

他本人也写下一篇文章,逐一品评了二十种名茶佳种,其中对白茶推崇备至,极力赞美其品质优良,世所罕有。

宋人对于茶的理念不同于唐人,正如他们对待生命的理念,亦大相径庭。他们探寻着,试图将先人的形而上学现实化。

宋代的新儒家认为,天理并非反映于万物,而是原本就潜藏在万物之中。永恒不过一瞬,现世便是天堂。

对道家而言,不朽存在于永恒变化之中。这一思想渗入宋人的思维模式。有意义的是过程,不是行为。至关重要的是趋向完成的过程,不是完成本身。

一旦如此,人便能够直面自然,为生活的艺术注入新的内涵。茶就不再是诗意的消遣,而成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王禹偁称颂茶“沃心同直谏,苦口类嘉言”。苏东坡赞扬茶至纯至正,宛如出尘的高洁之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中国佛教的南禅一派,吸收许多道家的学说,制定了一套详尽的饮茶仪轨。

僧人们团坐在达摩祖师的画像前,宛如举行神圣的法事,依照一套意味悠远的程序传递着茶碗,喝下同一碗里的茶。

这一套禅宗仪式,最终在15世纪发展为日本的茶道。

不幸的是,13世纪蒙古部落突然兴起。在征服的浩劫中,以及元朝的残暴统治下,宋朝的文化成果毁于一旦。

15世纪中叶,企图复兴的明朝,又陷于内乱而疲于奔命。17世纪,中国再度被当时的异族——满族所统治。昔日的礼仪和风俗荡然无存。

微末的茶,被彻底遗忘。

我们发现明朝的一位训诂学者,竟对宋朝典籍里提到的茶筅形状一片茫然。

此时的饮茶习惯,已经变为将茶叶放入茶碗,直接用热水冲泡。茶在明朝末年才传入欧洲,西方世界对旧式的饮茶法,自然一无所知。

对于近代的中国人,茶只是可口的饮物,不再成为一种理想。国家长久的困顿,已经让他们丧失了探求生命意义的欲望。

他们成为现代人,也就是说,苍老并且不抱有幻想。

他们丢失了崇高信念—这信念曾让诗人和先辈们永葆青春活力。他们中庸有礼,接受一切传统,与自然悠游,却并不屈尊去征服或者崇拜她。

他们的叶茶依旧有着花一般的美妙香气,但唐朝的浪漫和宋朝的礼仪,于杯中,荡然无存。

紧随中国文明步伐的日本,却对这三个阶段的饮茶史了然于胸。

早在729年,圣武天皇就曾经在奈良皇宫给百僧赐茶。茶叶可能是由遣唐使带回,按照当时流行的方式制备。

801年,僧人最澄带回茶种,种植在睿山。随后的几百年间,逐渐出现了许多茶园。茶成为贵族和僧人们喜欢的饮物。

1191年,荣西禅师从南宋学成归来。除了南禅,他还将宋茶引入了日本。

他带回的新茶种,被成功种在三个地方。其中之一,就是京都附近的宇治。如今,这个地方仍然以出产好的茶叶闻名于世。

南禅在日本传播极快,宋茶的仪轨和思想也随之流传各地。

到15世纪,在足利义政将军的大力扶植下,茶仪式得以充分完善,并且不再专属于贵族和僧人,蜕变为一种独立而世俗的行为,宣告了日本茶道的诞生。

后来盛行于中国的沏泡茶,直到17世纪中叶后才传入日本,历史相对短暂。虽然现在泡茶已在日常生活中取代抹茶,但后者仍然保留其茶中之茶的地位。

在日本茶的仪式里,茶的理想达到极致。

1281年,日本成功地抵挡住了蒙古的进犯,使中国由于游牧民族侵入而断绝的宋代文化,得以在日本传承下来。

茶之于日本,不只是一种饮品的理想形式,而是一种以生之艺术为信仰的宗教。

茶已经由一种饮物变成一个理由,使人们能藉由它,去崇拜纯粹与完美,是一个主客携手,共同创造尘世至美的神圣仪式。

茶室是沉寂、荒芜中的一块绿洲。疲惫的旅行者在此地相聚,饮下艺术鉴赏的甘泉。

仪式是即兴的,情节由茶、花和绘画交织而成。没有一种颜色破坏茶室的色调,没有一丝声音毁坏事物的韵律,没有一个举止强加于和谐,没有一句话改变周遭的统一,所有行动都进行得单纯而自然——这就是茶仪式的目的。

不可思议的是,它常常是成功的。

一个微妙的哲理隐藏其后——茶道是道家的化身。

一百年前,旅居美国的冈仓天心有感于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的偏见与无知,用英文写就《茶书》(THEBOOKOFTEA)。这册短短数万言的著作问世后,被视作东方美学宣言,成为欧美读者窥探远东文明的必读经典。

《茶书》通篇讲茶,却又通篇无茶。冈仓天心写作此书,意不在茶,而在于向世界推介东方传统美学思想。作为其精髓之一的侘寂世界观,在百年后的今天,仍深刻影响着当代设计哲学。

从苹果、宜家到无印良品,从乔布斯、迪特·拉姆斯到柳宗悦、原研哉,这些名字的背后,有着千丝万缕、若即若离的共同精神渊源。在书中,你还将看到道与禅、茶室、茶人等与东方传统美学思想有关的内容。

注:内容来源日本通(ribentong-517japan),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