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喜欢追逐潮流,却不得不在潮流的来来往往中疲惫;一些人坚守一个梦想,无论外界如何热闹,也不曾动摇,反倒可能引领某个领域的潮流,但不可否认的是,再如何努力,生活注定都会有所缺憾,弥补这份缺憾,或许“唯有杜康”,或许是一段惬意的假期,也或许是一杯好茶,好如倚邦茶,好如大黑山茶,以其稀少、品质弥补了生活的那份缺憾。
弥补:细腰子、龙过河两寨合一
弥补村是我们在2020年倚邦考察的第二站,紧挨着麻栗树村,两个村通婚情况比较普遍,比如麻栗树村的李云心娶的媳妇就是弥补村的,为曹有和的女儿曹丽红(排行老四)。
李云心提前约好了弥补村的老人,带我们驱车从麻栗树村前往弥补村。他走的是小路,有一段是水泥路,有一段是土路,中间就是龙过河;采访结束后、临近中午,李云心又带我们前往龙过河古茶园。
我们先到李琪超的茶室,之后他叫李云忠过来这边,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李云忠说:“弥补老寨,原先在从麻栗树村过来弥补村的路上,刚好在水泥路那一段,后来当地政府为了方便群众生活,就规划搬迁,最早选址到现在的弥补这里。”而原先那里,他们习惯称为“细腰子”。李琪超说:“现在弥补村的门牌号,有的人家就是‘细腰子XX号’。”
李云忠说:“现在的弥补村是细腰子和龙过河两个村寨合并在一起的,过去两个村寨的人都很少,一个村寨只有几户人家。现在弥补村有24户人家,都以种茶为主,顺带种点玉米。”在从麻栗树村来弥补村的路上,靠近河谷一带,玉米的苗正绿。曹有和说:“我自己就在龙过河生活了40多年,那边是我老舅家。2003年搬迁到现在的弥补。”后来李云心带我们去龙过河茶园时,说:“过去龙过河的遗址就在龙过河古茶园下方,现在早已没有了人家,只剩下几块雕刻的基石。”如果他没说,我很难想象那里曾是村寨。从龙过河村寨遗址出来不远处,有一家茶叶初制所,两口子守在那里。后来我从地图上看,现在的弥补村地址正是细腰子与龙过河的中点,如此,两边都照顾到了。
细腰子:渐远的过去,渐近的改变
细腰子搬迁到现在的弥补后,过去的茶树依然归属他们,对于过去的往事,李云忠还记得一些,他说:“1958年左右,细腰子村是用大铁锅炒茶,炒好后卖给茶叶公司,3块钱一市斤。1964年打工,一天的工钱是一块钱,但一天也吃不完一块钱,当时的米干是一毛五一碗,还是带杂酱(有肉)的,不带杂酱的米干是一毛钱一碗。当时的盐巴是砖头形状,一块砖盐有一市斤多,只要一毛五一砖。”
聊到现在的茶叶采摘,李云忠说:“春茶时候必须要请工人来采摘,古树茶几天就发芽,发的特别多,比较集中,如果不请工人的话,采摘不及时,几天就老了,损失比较大。”后来我们从曼拱大黑树林沿着山路到麻栗树村时,郭龙成指着路两边的茶树,说:“这些都是没有采摘、长老的茶叶,他们认为现在(6月)的价格低,不划算卖,就直接不采摘了。”
李琪超的二春茶还没有卖,说价格不合适,给的价连工钱都不够,实在没办法卖。李琪超有小树茶60亩左右,有古树茶30多亩,但古树茶是他和兄弟两人的。他说现在茶叶一年带来的收入去掉工钱后,有10多万,比打工划算。
聊起弥补的茶叶,李琪超说:“十年前,收入主要是靠养牛,卖一头牛能维持家庭开支,价格从几百块到一两千,具体要牛的大小。当时茶叶是二三十元一公斤干毛茶,并且当时只有古树茶,没有现在的小树茶。2006年种下的茶树,成为现在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小树茶,甚至,有些人家的小树茶在那个时候都还没有种下。”
我看到李琪超的茶桌上摆放着一小袋白茶,他说:“有客人要,才会做白茶,不然不会做,平常还是做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就是生茶。这些年的制作工艺比前些年更精细,是以客户标准为导向,尤其是卫生标准。以前制作的时候,鲜叶一采摘回来就炒,缺了摊晾这个环节,导致涩感比较重,现在好多了,都比较标准。”
说起村里的建房与成本,李云心也比较熟,因为麻栗树村与弥补村紧挨着,并且他的媳妇(曹丽红)也是弥补村的。他说:“以前的房子基本是木结构,可以乱砍乱伐,到森林里砍树,七八个人抬一棵木材回来,现在不允许砍树了。现在盖房子多是水泥房,建筑材料多是从景洪、勐腊县城、勐仑镇运输过来,沙又是从关累渡口运过来。运费比较高,一块砖在外面是两毛五,运到这里的价格是六毛五(包含运费)。”
注:内容来源茶叶之路,作者杨春竹里馆馆主,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