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饮茶当饮蒙顶山茶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名山|饮茶当饮蒙顶山茶

饮茶当饮蒙山茶

                    罗虎

先说饮。繁体为飲、飮,会意字。甲骨文右边是人形,左上边是人伸着舌头,左下边是酒坛()。像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小篆演变为。本义为喝。

很有意思是,在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用一字表达,即。如果和饮料类(水、汤、茶等)联系起来,的同义词包含喝、饮、品是吃(汤)茶的动作表达,字一个口,大口豪饮,小口为谓之的过程是豪饮,突出的是满足身体需求;的过程是小饮、突出的更多满足的是精神层面的需要。换句话说,有两个层次,即

再说饮茶。饮茶当从吃茶说起。为什么不说吃茶呢?笔者肤浅的理解:我们绝大多数时候喝的是茶叶的沁出物——茶汤,不会连茶叶一块吃掉;饮茶才是实事求是的说法。

为什么要饮茶呢?一是饮茶可以满足我们身体需要。首先茶叶促进人体健康功能。《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这说明,祖先吃茶意在药用,促使身体健康;其次是人们补充水分的需要,茶水是人们补充水分最好选择之一,饮茶自然就顺理成章了。二是满足我们精神需求品味文化内涵、满足心理需要享受身份快乐过程。《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中载: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这说明当时茶已和禅教相连,茶融进了文化的内涵。人们吃茶饮茶、品茶过渡,饮茶人通过品、饮,认识茶的色、香、味、韵、气,在满足物质属性外,同时上升为品茶艺术的泡茶过程,使人从中获得感官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从单一的健康需要到精神层面的享受。到唐宋时期饮茶已普及到平民百姓,宋时王安石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说明茶完全融入人们生活。

简单说:口渴了,吃水是必须的,饮茶代替喝水一举两得:既满足身体需要,更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

三说当饮蒙顶茶我们满足身体健康需要,应当吃高品质的茶;满足精神层面的享受,需要我们饮高品位的茶。

蒙山茶是高品质名茶的代表。

天时,造就蒙山(顶)茶的高品质。蒙顶山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5.4℃)、夏无酷暑(7月最热.平均气温24.5℃。年较差19.1℃。)、日照适度(太阳辐射平均为350.90KJ/c㎡)、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1mm)的宜茶生长环境,造就了蒙顶山不可复制的生产名优茶优越条件。

地利,营造就蒙山(顶)茶的高品质:神奇的北纬30°,特殊地理位置(蒙顶山刚好处于丘陵向高原的“U”型过渡地带),造就蒙顶山茶1000米左右适度海拔;名山县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显示,蒙山(顶)茶区为川西老冲击地之一,厚度在80cm以上的土壤占农耕地的88.4%;由于受母质和气候的影响,土壤大多数为酸性或微酸性,ph值小雨6.5的占74.9%;茶区土地有机质平均含量在2%~4%的占90.8%,全氮的平均含量在0.1%~0.2%的占88.9%,有机磷的平均含量在10ppmd的占99.7%,速效钾平均含量在100-200ppm的占88.5%。深厚的土层、微酸性土壤、肥沃的地力,提供了茶树生长十分有利的不可复制的地利环境。

历史,证明了蒙山(顶)茶的高品质。唐时毛文锡《茶普》:蒙之中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这说明当时人们不但把蒙山茶作为人间珍品,而且把蒙山茶当作灵丹妙药。北宋范缜《东斋记事》写到蜀中产茶凡8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锦州之罗村。然蒙顶为最佳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真茶性冷,惟雅州蒙山处者,性温而祛疾。清代陆延灿《续茶经》引《东斋记事》说:蜀中数处产茶,雅州蒙顶最佳……从唐至今,数不完的历史佐证,都在说明一个事实,蒙山茶是高品质茶。

蒙顶山茶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代表。

不可动摇的茶祖文化。《四川通志》、《舆地纪胜》、《杨慎记》、《金石苑》、《名山县志》以及天下大蒙山碑文等众多史料均有西汉甘露年间(53~前50)吴理真在蒙山种茶的事迹。著名茶学专家陈椽在《茶业通史》中写道:我国最早的茶事记载都在四川……;西汉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手植茶树……;是我国植茶最早的证据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28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发表了《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

历史悠久的贡茶文化。唐朝:《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唐《事物绀株》记述唐宋古代八大名茶98种,前8种均出至蒙山,其中蒙山吉祥蕊为贡茶上品。王庠《蒙顶茶记》有《唐志》贡茶之郡有十六,剑南唯雅州一郡而已。

宋时:《名山县志》载:我国东南名茶兴起,蒙茶进贡数量减少。《锦绣万花谷续集》记:玉叶长春造自正和二年(1112年),正贡四十片(饼),万春玉叶造自宣和二年(1120年),正贡一百片。籍以青蒻,裹以黄罗,封以朱,外用朱漆小盒镀金锁,又以细竹丝织笈储之。”明神宗万历年间,名山知县张朝普:蒙山为仙茶之所,每岁必贡。

清代:曾任四川总督的吴振槿在《养吉斋丛录》中记述蒙茶进贡的数量和品名说:宣宗道光(1821)时,四川贡仙茶二银瓶,陪茶二银瓶,菱角湾茶二银瓶,名山茶二银瓶。,川省布政司转贡京城,……。

历史在无声地述说,蒙顶山茶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蒙山茶即被列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直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为止,长达1164年绵延不断。

载入史册的茶马文化:历史上蒙山(顶)茶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过重要贡献。名山区新店镇《茶马司碑记》载:宋时,连年用兵,所需战马,多用茶换取。神宗7年,派李杞入川,筹办茶马政事,于此设立茶马司。元丰四年,特诏以名山茶为易马用,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又要重申原。大观二年,再次诏令熙、河、兰煌三路以名山(蒙山)易马,恪守神考之训,并定位永法。明洪武时,对茶叶实行官买官销,由茶马司主持交易。清初,废茶马法,行引岸制,名山所产边茶,凭引票销往康定,……名山茶仍经长途跋涉,源源不断供应藏区。

独树一帜的禅茶文化。据《宗教词典》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传入中国。其时,蒙山茶种植已有50多年历史。佛教作为一种文化渗透,经云南、西藏,进入川西,扎入通道咽喉蒙山。《名山县志(清·光绪版)》载,古代名山县72寺,蒙山占一半。茶园深处,寺院林立,僧侣诵经念佛,普度纵生,蒙山就是一座佛山。在蒙山,历史流传的《春茶歌》可以佐证蒙山茶文化与佛文化关系。歌曰:唐僧和尚西天取经,……蒙山庙中来安身。王母娘娘扫殿堂,扫落茶籽斗二升,师徒三个起了床,忙将茶籽来收藏。一把抛在蒙山顶,蒙山顶上生七根……。僧侣和佛徒们把蒙山茶树说成王母所赐、唐僧亲种、只有蒙山生得七根仙树,借以宣传佛教文化,扩大佛教影响。在信佛的唐代,蒙山顺理成章于天宝元年作为皇室贡茶。

宋时蒙山永兴寺不动法师,创立《蒙山施食仪轨》,被选入《禅门日诵》,成为诸方寺院每天必备的课诵仪轨,影响深远。至今在港澳台、东南亚及日、美等地寺院长盛不衰。《蒙山施食仪》中《贡献赞》曰:“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净瓶杨柳洒堪兮,橄榄供枇杷。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这道出了蒙山茶(雀舌)在《蒙山施食仪》中的重要地位。

深入人心的茶诗文化。唐代诗人白居易《琴茶》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相与还。作者在诗中说无论穷愁潦倒失意还是运气亨通一帆风顺,无论窝居休闲还是仕途旷达,都可以将渌水曲蒙山茶作为两位老朋友,长伴不离,一辈子都非常嗜好入贡皇室的蒙山茶;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写道:“若叫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以及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韦处厚的《茶岭》,孟郊《周况于朝贤乞茶诗》……等;

宋代的文彦博《蒙顶茶》、欧阳修的《唱和刘父扬州时会堂诗》、陆游《睡起试茶》诗、文同《谢人惠寄蒙顶茶》、孙浙《智矩寺留题》、黄庭坚《煎茶赋》无一不对蒙山茶赞赏有加。

元代李德载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他把饮茶作为一种雅致高尚的境界而大加赞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所托之物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是他心中圣洁、高雅,代表最好品质、最高境界的茶中极品。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成为咏茶诗文中最为著名的一对茶联名句,充分肯定了蒙山茶悠久的历史与崇高地位而深入人心。民国年间成都百花潭还有茶馆写着“虽无扬子江中水,却有蒙山顶上茶。”

蒙山茶的高品质、高品位,使我们知道、让我们明白:饮茶当饮蒙山(顶)茶!蒙山(顶)茶是我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我们在步入小康生活的道路上追求的文化需要;它能让我们品味文化内涵,满足心理幸福,享受身份快乐。

饮茶当饮蒙顶茶!

来源:名山记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