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茶故事,回味上世纪80年代的乌龙茶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闽南茶故事,回味上世纪80年代的乌龙茶

“拳头烧酒曲,流香一枝春”,这句俗语中,“流香”和“一枝春”指的是茶叶,由此可见,南拳、南音、乌龙茶早已根深蒂固地融入泉州人的生活之中。热爱收藏的吴林海就喜欢收集上世纪80年代的乌龙茶,因为这些老茶承载了许多人当时的回忆。

充满岁月感的茶具

纸包茶叶里的童年记忆

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老城区一家茶文化工作室,与该工作室负责人吴林海一起茶叙,畅谈闽南茶故事,回味上世纪80年代的乌龙茶。

吴林海是泉州鲤城人,是一名闽南文化爱好者。数年来,他持之以恒,用心搜集了一系列闽南茶史资料和茶文化器物,时间跨越宋、元、明、清、上世纪初至80年代等时期。他认为:“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喝茶也是闽南人日常生活的习俗之一。地方性的文化虽然有区域的局限性,但也是无可替代的唯一。”

承载乡愁的老茶与茶具

“拳头烧酒曲,流香一枝春”,这是不少泉州人耳熟能详的俗语,“流香”和“一枝春”指的是茶叶,由此可见,乌龙茶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吴林海随手拿出一包印有“泉州茶叶加工厂”字样的“一枝春”纸包茶叶和一把德化瓷电光釉梅花纹茶壶说:“这就是我童年的茶记忆,它们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旧物。父亲年轻时在闽北当教师,每月微薄的薪酬也是当时家庭的唯一收入,只有逢年过节时,家里才会买几包茶叶。闽南过年的一些民俗祭祀活动,茶叶是必不可少的物品,那个年代喝茶也是招待客人的最高礼仪。记得那时一包‘一枝春’是几毛钱,二伯的小店货柜上叠有几层这种小包茶。除了‘一枝春’,还有‘流香小种’……”说完他就笑了,也许童年的记忆都那么美好。

老茶器上的时代烙印

喝茶是一件朴素的事情,壶、炉、罐、茶托、茶碗、茶刀……茶具正如交友与生活,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精湛低调的细心工艺。

上世纪80年代“一枝春”

为茶而生的老器物,藏匿着过往时光。透过这些茶器,仿佛能听到茶水入其腹腔的热气沸腾,又恍惚能看到泡茶之人眼中的欣喜与期待。同样喜欢收集老茶的叶志祥说:“老物件总是寄托着人类的情感,旧时光总是令人无比怀念,那些过往的人、事,不仅深藏在记忆里,也封存在一起度过时光的器皿上。”

吴林海收藏的上世纪80年代的茶器,主要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叶罐。有陶、瓷、锡、竹、木与脱胎漆器等材质。由于闽南盛产瓷器,所以人们喝茶常用瓷质茶具。“一些茶具的器型和纹饰特征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年份方面虽然没有足够的深度,却承载了许多人的回忆,有一种寻回被时光遗忘的情结”。

当年包装茶叶的布袋

一些堆在角落的布袋,印有茶厂名称和年份字样。这些是以前生产制作乌龙茶时用的茶布袋,早已退出历史舞台,黄褐相间的色泽,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它们经历过的沧桑。吴林海说:“这些布袋子有很多功能,方便毛茶和成品茶的运输与存放,它们还有一个用途是:成品茶焙制完后需要一个妥当的自然冷却过程,如果全部都暴露在常温的空间里,茶叶退热很快,还会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不利于后期储存,所以以前的焙茶师傅都会将焙制后尚有余温的茶叶装到布袋里,再一袋袋堆起来,让它们慢慢冷却后再装箱存放。虽然是小细节,却是日益积累的经验。”

文史资料反映茶文化传承

吴林海收集了不少上个世纪80年代有关茶的文史资料,包括当时的政府对乌龙茶生产和发展的政策扶持文件、下达给部分一线生产基层的指示工作文件、茶叶资讯简报、关于茶叶生产技术革新的报道刊物、老茶标和老信札等。

不同品牌的老茶

上世纪出口创汇期间,泉州地区乌龙茶产品占全省乌龙茶总出口量的六成以上,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吴先生的乌龙茶标本陈列柜里,可以看到一些五颜六色纸盒包装的茶叶,这些是乌龙茶标本中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标准年份。这种俗称“小包装”盒装茶,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闽南乌龙茶的外销精制茶品,有清源茶饼、闽南水仙、佛手、色种、铁观音等,都是国营茶厂产品。

闽南华侨甚多,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华侨,或是因为防暑止渴之需,或是远赴番邦更离不开家乡的味道……他们把喝乌龙茶的习惯带到异域,众多的华侨为促进乌龙茶外销起到了关键作用,形成了当地市场的需求。也许,在他乡思念故土的最大慰藉,莫过于畅饮一壶家乡味的乌龙茶了,凄凄游子情,滴滴乡愁味。

来源:泉州晚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