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周生晒到唐宋蒸青:古代制茶技术的第一次大飞跃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从商周生晒到唐宋蒸青:古代制茶技术的第一次大飞跃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聊过茶的生食时代和熟食时代,那时原始先民只是把茶视作食物或草药,鲜叶不耐存放,采摘后便直接食用或煮水合食。

茶叶加工的雏形,一直到商周时期才得以成形,周武王时期设有掌管茶叶的官吏,用于祭祀和丧事,即《尚书顾命》记载的“王三宿、三祭、三诧”。

想用作祭祀,就要找到能长期保存茶叶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日晒脱水,于是便出现了最早的日晒茶,称为”生晒”,和今天的白茶有相似之处。

后来,人们发现散茶经过生晒后,香气非常容易消散,人们就尝试把晒干的茶叶磨成末,或做成茶饼,茶砖,茶片。由此,漫长的茶叶工艺改制史开始了。


蒸青工艺的革新

三国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记录茶叶加工的史料《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来膏出之。“北魏拓跋珪时期,也有茶饼工艺史料记载:蜀鄂间居民制茶成饼烘干,捣成碎末,以水饮用。

这些史料的记录,首先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在有意识地加工和长期保存茶叶,其次说明在湖北、四川等产茶区,已经出现了“茶叶作饼”的制茶工艺。


这里所说的饼茶,有压制成型工序,有一个自然干燥过程,煮饮前还要先烤灰捣碎,添加佐料后才会饮用,这充分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的采制方法和煮饮技艺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从三皇五帝到三国两晋,茶从生吃干嚼,到煮饮杂食,到晒干保存,再到采叶作饼,已经具备长期保存与留存风味的条件,为唐宋时期茶叶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人们发现生晒的茶叶,总是无法完全去除茶叶中的草腥气,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只需要蒸制一次,茶叶滋味就会大幅度提升,自此,蒸青制绿茶出现,制茶工艺第一次有了质的飞跃。

陆羽《茶经》记载了详细的蒸青工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强调要先蒸制后再制饼,而且要扎个小孔,以便烘干时串成一串。

蒸青绿茶虽然极大地去除了草腥气,但高温使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等物质过度析出,成品滋味苦涩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又将蒸青工艺改为蒸制后施力挤压茶叶,寄出部分茶汁后再制饼,以减轻苦涩味。

后来人们又发现,在蒸制后水洗茶叶,可以使茶快速冷却,而且能保持鲜嫩的本色,成品更加美观,这一制茶方法盛行于宋代,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就讨论过这种工艺的好坏。

制茶工艺的迅速革新,反映的是当时饮茶之风的风行,如果说唐朝的茶文化是“诗画茶琴”,使茶成为了艺术,那宋代茶风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让茶变成了日常生活必需品。

龙团凤饼的出现

纵观宋代社会各个阶层,饮茶之风更织,茶事已深入民间。正如北宋李靓所“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嘴也,富贵贫贱席不用也。”

宋代的制茶工艺,一方面传承了唐代以团饼茶为主的风习,制作更加精美、奢华,尤其是宋太祖年间开始制作的一种“龙团凤饼”,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宋代熊蕃著有《宣和北苑贡茶录》,共收录了方、圆、椭圆、花式等三十八种团饼茶形式,饰面精心雕琢有祥云氤氲,龙凤图腾盘旋期间,造型也是丰富多彩。

在起名上更是极具浪漫色彩,如“龙凤英华”、“龙园胜雪”、“承平雅玩”、“玉除清赏”、“乙夜清供”等,辞藻华丽,意境非凡,可谓是“一朝团焙成,价与黄金逞”。

不过在工艺上,蒸青团茶虽然通过去除茶汁的方式消减了苦涩,但茶叶的滋味也被破坏,为了解决这个新问题,有一种新工艺干脆放弃了团茶,蒸制以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蒸青团茶开始向蒸青散茶转变。

工艺上的不断革新,也促进了品饮观念的转变,北宋中期,煮水和煮茶的器皿由“釜”演变为“瓶”,‘煎茶”发展为“点茶”。

更重要的是,宋人喝茶时逐渐改掉了唐朝以前在茶叶中加盐的饮法,“清饮”开始出现,黄庭坚甚至在《煎茶赋》中写到,茶里放盐是“勾贼破家,滑窍走水”,会败坏茶的真味。苏轼也在《东坡志林》调侃道,唐人煎茶用姜或盐,但“近世有用此物者,辄大笑之”。

总的来说,人们虽然对蒸茶工艺进行了数次革新,但始终无法解决保留香气的问题,直到炒青工艺的出现,不仅让制茶工艺迎来第二次质的飞跃,而且为六大茶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下篇专题文章,我们再来聊聊六大茶类得以诞生的关键——明朝的炒青工艺。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