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叶一号”跨越山海,一片叶子续写着再富一方百姓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白叶一号”跨越山海,一片叶子续写着再富一方百姓

山地连绵起伏,因势赋形、山水互映,茶园层层叠叠,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绿叶中白芽争相吐蕊……五一假日,站在海拔1300多米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茶海山巅,“白叶一号”茶叶基地尽收眼底,好一片绿色的海洋。

茶园里村民们挎着竹篓在茶垄之间来回穿梭,手指在茶树尖灵巧地翻飞,清新翠绿的嫩芽被掐在手中,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

眼前的绿海翠浪源于2018年秋,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干部群众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扶贫号召,载满浙黔两地人民浓浓情谊的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翻越千山万水、历尽辛苦落地中寨镇大宅、志强、三会溪村。今年正式迎来第三年采摘季,“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正在这里续写。


云中仙寨聚宾朋,白茶飘香迎贵客。“截至目前,全镇茶青采收60000多斤,其中白叶一号茶青采收28000多斤,群众通过采摘茶青劳务及销售茶青实现收入400余万元。”望着漫山茶树,中寨镇党委书记田洪波介绍。以获赠1200亩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为契机,中寨镇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如今茶园总面积扩大至茶叶种植覆盖11个村,面积达10800亩,其中“白叶一号”5350亩,中寨镇茶产业初投产实现亩产值1000元,总产值1000万元。


先富帮后富迎来“感恩茶”

吃完早餐,志强村70岁的村民胡莲秀,不到8点就来到“白叶一号”茶园上班。山坡上已聚了上百名老乡,趁着天气晴朗、气温不高,抓紧摘茶。

“每天摘茶收入120元,自由,安逸!”胡莲秀是村里的脱贫户。老伴患病需要照顾,村里提出发展茶园时,胡莲秀把自家土地流转出去,“当时还担心吃饭会成问题,没想到如今这饭越吃越香。”

志强村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山高谷深,人均耕地稀少。村里曾尝试在坡地发展一些产业,但因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所限,作物既难丰产也难卖出。村民们纷纷外出务工。


群山、溪流、云雾、空气、光照、独特雨林元素之涵养,为出好茶占尽了生态基因。来自浙江安吉县东部山里的白茶苗,为小山村送来致富希望。

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在黄杜村干部协调下,中寨获赠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经过深入调研,志强村被认定为“白叶一号”理想种植地。2018年10月20日早上六点半,在志强村,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党员刘炜和志强村村干部张勇,冒雨种下了第一株从浙江安吉黄杜村运来的“白叶一号”扶贫苗。


为了种好“感恩茶”,沿河专门配套了产业资金560万元,县、镇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茶叶专班,号召致富能人返乡成立茶产业合作社,带领群众种下感恩茶苗。

“自‘白叶一号’茶产业落户中寨以来,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累计获得务工工资收入2000余万元。当地及比邻乡镇常年有300多名群众参与茶园除草、施肥等日常管护,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有了很好的保障。2021年,仅1200亩“白叶一号”茶园示范管护劳务用工达3万多人次,劳务工资支出240多万元。”中寨镇宣传(组织、统战)委员冉建兵说。

硬化路串起家家户户,又延伸到山间地头,沉寂的山坡变了模样。


茶园在生长致富劲头足

“这几年,我们都住上了新楼房,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选择返乡发展茶产业。”大宅村利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红军介绍,“白叶一号”落户中寨,此后规模逐步扩大,田红军作为大宅村首位返乡创业的青年,也和村里人种起了茶叶。

六年前,因为大量村民外出,大面积耕地被撂荒。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与沿河中寨镇大宅村、志强村、三会溪村正式签订捐赠安吉“白叶一号”茶苗360万株1200亩的协议以来,每个月都有浙江安吉县白茶专家来村里做技术指导,县里镇上的技术人员也时常来“白叶一号”项目基地查视,在此机遇下,在外闯荡的田红军决定回家发展茶产业。


产业兴带来乡村振兴新图景,时至今日,该镇生态茶产业从无到有,成片荒山变万亩茶山,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当地沿着“茶园子”到“茶杯子”发力,打造“金叶子”。

为提升生态茶品牌效应,助力茶叶高质量发展,该县“借绿生金”,着力打造好“白叶一号”这张名片,提升茶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品牌效应,增加品牌价值,同时,该县立足中寨镇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响应黔货出山,申报“屾山白叶”为“白叶一号”主要品牌,同步申报“屾山奶白”等系列品牌,增强品牌带动效应。


田红军说,专种白叶一号的村里的合作社劳务支出每年都在100万左右。三会溪村党支部书记秦进介绍,去年合作社劳务支出也有70多万元。志强村党支部书记张勇说,村里闲散劳动力几乎都参与到了茶园管理和采茶劳作中,人均收入每年1万元以上。

志强村600多户村民,种茶流转土地涉及200多户;三会溪村372户村民,种茶流转土地涉及133户;大宅村306户村民,种茶流转土地涉及100多户。

“白叶一号不是富了几个“大户”,而是带动了广大农民。”田洪波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们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引导乡亲们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致富本领,让茶产业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引擎。”


粗放到精细茶香千万家

2021年,为破解农村合作社“空壳化”难题,激发群众增收内生动力,该镇推行“反租倒包”新模式,即村民从村集体将茶园每年每亩300元流转出来,实行家庭式精细化管护、加工,产生的收益归承包人所有,实现村民从被动务工到主动管护,提升了管护效率,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收益。

“返租倒包”茶园管理模式,即农户先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或合作社建设茶园;茶园建成后,再以每年每亩300元的承包费返租给农户;承包户负责茶园管护,并享受所承包茶园的收益权,更大程度惠及农户。


三会溪村村民杨胜强是“白叶一号”茶园“返租倒包”受益人。杨胜强10岁时因不慎被毒蛇咬伤医治无效导致左臂截肢,但他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在不断追求胜利和让自己变得强大。

“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以前是靠发展养羊脱了贫,去年得知‘白叶一号’要返租倒包,我就承包了32亩茶园。”杨胜强说,今年春茶开采,他承包的茶园吸收务工350人次,每人每天务工收入120元左右,采摘茶青1000公斤左右,卖了15万元,除去劳务支出,收益近10万元。

如今,杨胜强从村民到工人再到当上老板,还开上了帕萨特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榜样。

在中寨镇,像杨胜强一样受益的农户还有166户,其中脱贫户91户,承包面积4200多亩,带动培育熟悉茶产业管护及标准采茶的村民1300多人。

“白叶一号”生态茶实行‘返租倒包’,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今后我们将全力管护好、加工好、销售好白叶一号茶叶,不断提升茶园亩产效益,持续促进茶农增收。”中寨镇规划站站长罗仕杰说。

据悉,与黄杜村茶苗相伴而来的,是专业技术模式、产业经营门路和绿色发展理念。中寨将着眼长远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全力以赴把“白叶一号”茶园管护好、发展好,确保早日见效。强化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强与中茶所、安吉黄杜村等各级专家的对接协调提供技术支撑;强化配套建设,完善园区路、水、电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强化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重点围绕茶园提质升级、茶文旅一体化建设等实现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田洪波表示,“我们将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白叶一号”的指示批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继续深入实施茶产业“返租倒包”体制机制,密切关注茶农在茶园管护、茶青采摘、茶叶加工和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茶园效益,持续促进群众增收,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寨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白叶一号’青又青,长在茶山绿茵茵。采得茶叶来喝起,含在口中甜在心。现在政策真是好,永远不忘党的恩……”土家山歌自然淳朴,回荡在“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的苍翠茶园。

荒山变茶山,茶山变共同富裕的金山银山。从东向西,从海的那边到山的这边,“白叶一号”跨越山海,一片叶子续写着再富一方百姓的新篇章。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w 记者 梁瀚泽,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