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毕节,万木争荣,葱岭流芳。
6月18日,一阵新雨过后,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大吉村星罗棋布的古茶树换上“新装”,亮堂堂的叶面散发着阵阵茶香。
在大吉村原村委会驻地,远远便能看到“大吉古韵”四个红色大字挂在二层楼顶。这里,经过装修后的房间古色古香,成了大吉古树茶的生产和销售基地。
“泡过的茶叶,只需剥开一片就能清楚知道该茶的制茶工艺,假如茶叶还是成形叶片,那制茶工艺就很精湛。”坐在茶台边为客人沏茶的正是年过六旬的老板吴道伦,他是土生土长的大吉村人,年轻时在外打拼,不仅业绩不凡,而且见多识广,尤其是结交了许多福建、广州的朋友,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对古茶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们老家到处都有茶树,家家户户都种茶、制茶。但前些年由于受到外来茶叶的影响,本地老百姓粗加工出来的茶叶不仅卖相差,而且口感不好,价格自然就上不去。于是,他们要么挖掉茶树种庄稼,要么砍掉晾干熏腊肉。”看到那些被破坏掉的古茶树,吴道伦很是心痛。要知道,这些古茶树生长特别缓慢,像茶杯口粗的茶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
如何保护这些祖辈留下的珍贵财产,怎样让古茶树发挥其价值,惋惜之余,吴道伦时常在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吴道伦决定返回家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整合当地古茶资源,将村民采摘的茶叶统一收购,进行加工包装,推向市场。这样既能保护古茶树,又可以带动村民增收。
说干就干,2020年,吴道伦回到家乡,立足大吉村及周边村落古茶树,注册了毕节市七星关区吉场古树茶开发有限公司,并召集群众,向他们普及古茶树的经济价值,教他们如何修剪、管护、采摘,让大家把自家地里的茶树管护好,加入到茶产业发展中来。
未来规划好了,但现实操作却处处碰壁。
“家人都很反对,认为我年纪大了,退休就该好好休息。”
“发动群众采茶,大家都觉得我们是搞项目的,多数不支持,都是采茶卖没啥搞头的呼声。”
…………
事虽难,做则必成。面对困难,吴道伦越挫越勇,他始终相信,吉场古茶发展起来,将会是一份“拿得出手”的毕节特产,也会是毕节一张亮丽名片。
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春,公司正式运营,开始面向小吉场镇大吉村、吉坪村、龙岭村、龙兴村等9个村的村民收购茶青。当年就收购了1吨多“明前茶”茶青,实现了开门红。
茶青全部被收购,为村民打了一针“强心剂”。尝到甜头后的他们一传十、十传百,这种昔日被他们视为“烂木叶”的古树茶,而今竟成了一张张惹眼的“黄金叶”!此后,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村民越来越多,收购的茶叶量也逐渐增大。今年,茶青收购量已达60吨左右,产值近2000万元。
山凭茶绿,人借茶富。近几年,公司的发展步入了正轨,每年能为当地村民带来300多万元收入,覆盖全镇10个村2万余人。甚至带动周边层台、阿市等乡镇共同发展。
“满山都是古茶树,原来不懂,有些妨碍种庄稼的茶树都被砍了,粗得有大碗那么粗,现在想想真是可惜。”大吉村发展起茶叶公司后,村民王兴平的观念发生了180度转变,现在每年光采茶就能给他带来两三万元收入,“但凡发现有人破坏古茶树,我都要去找他麻烦,百年长成的茶树,太珍贵了。”
为了扩大茶青加工量,帮助更多村民增收,2021年,在小吉场镇党委政府的协调下,吴道伦租用原大吉村村委会办公场地,投资300余万元,将其改造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茶青加工厂。同时,高薪聘请一名来自四川的国家二级制茶技师王永莲,对茶叶加工和生产进行指导。
“以前老一辈弄的是‘老秆秆茶’,采很长的茶叶茶秆,口感不好,现在按照‘两叶一芽做红茶,一叶一芽做绿茶’的标准采摘制作,而且我们村都是古茶树,随着树龄的增长,制出的茶口感就越好。”吴道伦说,大吉村及周边村落最年轻的茶树都是上世纪70年代种植的,而树龄在100至500年的茶树有十几万株,产出的茶叶品质高、口感好,备受消费者青睐。
得益于优质的茶青和精湛的制茶工艺,如今,大吉古茶已成为毕节一个标志性产品,被外地人称为“液体黄金”。销售范围遍布北京、上海、广东、香港、台湾等地,产品获得多个奖项。
谈及未来规划,吴道伦早就有了清晰的打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积极推动古茶树的挂牌保护,让每一棵茶树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培养一批制茶工艺能手,将制茶工艺和茶文化传承下去。同时培训更多熟练的采摘工人,提高周围群众的采摘技术和采摘意识。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和影响力,增加市场份额,提高产值,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让这来自千年的古树茶香飘世界。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谭虎 郑艳洁,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