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会,还有参展和参观的价值吗?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茶博会,还有参展和参观的价值吗?

像繁荣的展会展示经济的活跃一样,茶博会曾经是茶行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表征之一。如今,风光无限的茶博会呈现出掩饰不住的疲态,不少行业人士忧心忡忡:茶博会眼见在走下坡路,我们该如何应对?茶博会的明天在哪里?

茶博会集中度如何提升?

茶博会作为茶行业的标配,与茶行业同呼吸共命运。茶产业目前面临的产能过剩、消费疲弱、转型升级对茶博会的影响不能说如影随形、纤毫毕现,但说茶博会是行业脉搏的显示屏,是非常恰当的。

首先,茶博会展现了行业“心率紊乱”的轨迹。整体上参展企业积极性持续下降,茶博会难逃纠结与低迷命运。比如天津地方的茶博会整体状况很有代表性。茶博会收益下降,主办方、会展机构不愿多投入以招徕观众,展会效果愈加不理想,形同鸡肋、难以为继,自然首鼠两端。

其次,茶博会的“心率亢进”也会成为必然。一方面,因为茶展整体市场人气不足,纯市场化运作的茶展在竞争加剧时刻,会选择涌向更优地区,以期抢夺更优资源。人均茶消费居全国之首、可以辐射带动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东南亚市场的广东就成为茶展的热土,在经过多年敲门之后,今年8月16日—19日,华巨臣终于完成“破门”,首次进军广州举办茶博会,开拓新市场。这样下来,广州一城将由原来益武国际春秋两场大型茶展,扩充为三场。据悉,还有其他企业也对广州虎视眈眈跃跃欲试。销区优势地区市场将会成为茶展企业眼中的“唐僧肉”,引发越来越激烈的争夺将会成为大概率事件。这是茶展地区集中度提升的表现。

另一方面,茶博会的市场化进程会加快,资源会向龙头企业进一步集中。政府在缩减支出、减少参加茶展的政策性支出,而经过市场化历练成长起来的头部企业也日渐显现。比如杭州国际茶博会在经过五年的政府扶植发展后,今年5月17日首次实施市场化办展,由深耕市场近20年、展会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的华巨臣公司承办。这是茶博会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提升茶展运营主体集中度的表现,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目前看,这是茶展提升集中度的两条主线,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研究。

茶博会正遭遇“内忧”“外患”

提升茶展业集中度的过程,有人欢喜有人忧。但不论是欢喜者还是忧愁者,谈论起办展历程,无一不表示:难!既有内忧,又有外患。

目前国内茶展的“源头”——策划、招商、落实机构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从北京到各地的行业组织,另一类纯市场化的会展业公司。从参展企业的构成来看,一类是茶区政府。为促进茶产业和企业发展,茶区政府每年会组织企业参加行业展会。虽然近几年各茶区在此领域的投入在控制、收缩,但全国有21个省(‌区、‌市)的1000多个县(市、‌区)产茶,从东部的台湾到西部的西藏、‌南部的海南到北部的山东,华南、江南、西南和江北四大茶区发展的起点不同,因此每年总有茶区“新”面孔以组团形式亮相各类茶展,给茶展贡献源源不断的资源;另一类是有一定实力的新兴企业和创新品牌,在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的推动下,他们有资金实力、发展愿景与规划,目标是亮品牌、打市场、找销售、建网络,会成为各地茶展,尤其是销区和高端市场展会忠实的拥趸;最后一类是中小型企业,他们的诉求主要不在打造品牌、构建网络,而在销售,把茶展当成线下销售、接触市场的机会。除了茶叶,很多茶具、茶服等配套企业多持这种目的。

那么,茶博会的“内忧”是什么?功能降低、吸引力下滑,又没有找到新的提振出路。一位从事茶展多年的会展企业高管说,任何一种业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茶展也如此。只是在这种业态遭遇疲态之际,又遭遇“外患”——来自网络电商的巨大攻击。他说,不要以为茶叶实体店最“受伤”,那些想来茶展“赶集”集中销售的企业会发现,电商的冲击无处不在。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近期在北京的一场茶博会上看到:一家茶具企业在茶展最后一天甩卖一批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的鸡翅木博古架,喊价一百元两件,不少人动心,围着挑选。记者看到一位已经挑选了两件商品的女士,在成交之前“照例”打开手机,对着选定的商品拍照、询价,结果网上同款产品一件才20元左右。在电商无以伦比的“杀价”威力之下,她的选择可想而知。在湖北来凤藤茶的一家企业展位前,一位壮汉对藤茶的保健功能十分认可,但对300元一斤的价格拦腰一刀,然后用活灵活现的动作模仿着电商销售的套路动作:“你看人家都是一袋不够,再加两袋,两袋不够再加一袋……”降维消费在电商的“训导”下,感染力实在是爆棚。

茶博会能找到“生门”吗?

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这位高管说,关键是有些企业在这种生态下学会了“逆选择”,不学好,尽学坏,用歪门邪道来应对,结果小企业产品质量和售后问题频出。他说,我们近些年在招商中对参展企业要求提高了,就是想确保茶博会质量。但那些外道人士招商时一副面孔,进场时另一个样子,防不胜防。只要投诉一多,准是这样的企业钻进来了;他们还会搭帮结伙自己组织展会兜售低劣产品、蒙骗茶人,让茶展的人气非正常受挫。

显然,这个问题不是茶展独有的问题,是网络电商市场环境下的共性问题,也需要通过社会诚信建设、征信记录推进逐步解决。但茶展会需要尽快找到自己的“生门”逆天改命。

“生门”之一在于提升茶产业本身的发展质量,用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通过品牌打造改变企业生存和营销生态,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生门”之二在于提高展会的观众质效。那位高管说,通过近20年的积累,在一个城市,我们后台数据库的茶展观众有几十万,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从这个庞大人群中寻找需求点、疼痛点,并将它与展会、企业,甚至产品研发设计深度对接,延伸茶展的服务链条,创造更长更多的价值链,是我们下一步要拓展的领域。

“生门”之三在于开发出茶博会新的价值点,不仅仅局限于展示、卖茶。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也发现,茶博会越来越接地气,各种大众文化娱乐活动纷纷亮相,花道、香道、传统文化讲座、汉服游园、大众品茶与文体项目竞赛等竞相加入,都在为拓展茶展边界进行有益尝试。

不畏内忧,无惧外患,茶博会且行且探路。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