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刘仁威著,黄华青、华腾达译:《茶业战争:中国与印度的一段资本主义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
随着全球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特殊商品的生产和贸易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比如白银、棉纺织品以及各种奢侈品等,这些商品在近代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些成瘾性消费品,如鸦片、烟草、茶叶、咖啡、可可、蔗糖等更是受到学术界的格外青睐,这些商品原来只在局部地区消费并对局部地区产生影响,而大航海之后,这些商品成为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因此自然而然成为全球史研究的主角,布罗代尔甚至将这些商品称为“王牌商品”。
就茶叶而言,近年国内外有关国际茶叶生产与贸易的专著很多,茶史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中国近代茶叶贸易尤其是中英之间的茶叶国际贸易,相关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已经充分展示了中国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在近代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茶史研究同样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有重大缺环,最突出的是对印度茶叶生产和贸易研究不够深入,也极缺乏对中印茶叶生产与贸易的比较,更缺少茶叶生产格局改变对全球经济所产生重大影响的深层次揭示。《茶业战争》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环,因此是对国际茶史和全球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通观全书,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优点:首先,从全球史的眼光重新审视19—20世纪的国际茶叶生产与贸易。众所周知,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起源于中国,在过去至少两千年的时间里,茶叶消费的区域基本局限于中国及其周边区域。但从17世纪开始,随着欧洲尤其是英国人饮茶习惯的养成,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越来越重要,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茶叶贸易几乎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唯一的利润来源。但因为这个时期中国几乎是唯一的茶叶供应国,因此英国政府为了维护这贸易的稳定性,特别注意同中国的关系,甚至一度禁止东印度公司与中国进行直接的鸦片贸易。可以说,正是茶叶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中国商品,把中国卷入了欧洲人主导的全球体系之中。中国教科书习惯将中英冲突称为“鸦片战争”,其实茶叶战争是隐藏在鸦片战争背后的一场更为重要的战争,是真正的资本之战。对中国而言,19世纪中期印度和锡兰茶业的崛起,揭开了一场竞争激烈且不断扩张的世界贸易大戏的序幕,也把中国全面带入全球化体系之中,因为这次贸易不仅涉及鸦片和茶叶,还涉及白银、棉纺织业、糖业等商品的流动。
本书从全球史视野尤其是从茶叶全球贸易的角度考察殖民者在亚洲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包括这一时期亚洲的横向关联,比如中国和印度,还涉及锡兰、日本及荷属东印度。作者正确指出,19世纪才有了真正的现代全球化,突出表现为不同市场的整合,商品进价与售价的差异缓慢消失等。其中,英国对茶叶的需求是重要推动力,因为正是茶叶的旺盛需求,而影响到印度鸦片产业的发展,以及美洲白银以及糖产业的发展,还有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就此而言,茶史研究是理解18—20世纪历史的一大关键。
其次,通过中印之间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异同,比较两个国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自主发展与外来影响之间的复杂处境和艰难抉择。这既是本书论述的重点,也是本书最有创见的部分。关于中国近代茶产业的特点,学术界论述尽管已经比较充分,但通过与印度茶产业的比较,仍可以产生很多新的认识。目前国内外茶史研究中,有关印度茶业的研究尚不充分,而实际上印度茶业的崛起不仅大大影响了中国茶叶的出口贸易,而且改变了世界茶叶供应和消费格局,是成瘾性消费品加速全球化传播的重要原因。本书对印度和中国的茶叶生产流通机制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作者批评将印度茶业崛起的根本原因仅仅归结为茶叶机械使用及技术创新的传统观点,指出真正原因是劳动集约化的独特体制。也就是说,印度阿萨姆茶叶种植园的成功,完全与经济自由主义原则背道而驰;阿萨姆的自由劳动制度尽管建立在农民的绝对贫困之上,但这种实践不平等却确保了资本-劳动关系的形式平等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印度茶叶种植园的成功,不仅使英国摆脱了对中国茶叶的依赖,而且使其对印度的统治更加巩固,因为印度传统棉纺织业已被英国打垮,正是茶叶种植与加工给了印度农民生存的机会。这些独到的看法,是本书的闪光之处,可以说是对国际茶史研究的极大推进。还有非常重要的是,在印度,茶叶取代罂粟种植也使印度避免了鸦片的危害及对中国的出口依赖;中国则恰恰相反,鸦片贸易逐渐取代茶叶贸易,使中国深陷鸦片的危害之中。作者在这方面如果再增加一些论述,则更为完美。
中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印度最初的茶叶种植和加工的确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因为中印两国有巨大的国情差异,加上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所以导致中印两国茶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对中印两国来说,从茶产业这个特殊视角,可以观察两国经济现代化道路的巨大差异。本书认为,与欧洲的茶叶贸易大大刺激了中国茶产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种植和生产茶叶逐渐主导了中国茶农的日常生活,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茶叶生产逐渐向资本集约化、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转化。这个判断尽管有一点夸大,但对基本发展趋势的判断是准确的。至于中国茶业近代衰落的原因,本书涉及不多,作者主要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寻求重振茶叶贸易(复兴茶业计划)的民族主义者的一些做法进行了探讨,其中对著名农学家吴觉农着墨尤多。
再次,本书没有局限于对中印两国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具体研究,而是试图通过这段历史的梳理进行理论创新。正如在作者在导言中所说,本书是基于经济生活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不仅再次对学术界的传统看法即“亚洲经济停滞”的观点提出挑战,而且反思这些观点为何被人们广泛接受。作者明显受到“加州学派”的影响,声称要追随“大分流”学派的宏伟目标;而批评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一书中过分突显英国特殊性和优越性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应该是多途发展的,而不应被构想为一条即仅通往英格兰模式的固化路径,比如印度茶叶种植园就走了一条与英国经济自由主义原则完全不同的一条路,而我们无法否认它同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功尝试。作者还批评欧美学者将中国和印度一起被视为东方主义幻想的对象(“他者”),这种倾向导致他们对东方的研究很难客观和实事求是。本书还提出了很多类似的新观点,这些观点是作者经过深入思考而提出的,尽管有一些矫枉过正的嫌疑,但能够自圆其说。
总之,这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本书不仅是国际茶史研究的新成果,也将是全球史研究的代表作。本书译文准确通畅,可谓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
于北京2023年10月2日
Liu, Andrew B.. Tea War: A History of Capitalism in China and India,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0.
简要目录(中文版)
序一/仲伟民
序二/梁小民
中文版自序
导言
第一章 两处茶乡:全球茶叶贸易简史
第一部分 竞争与意识:中国和印度的茶产业(1834—1896)
第二章 焚香与产业:徽州与武夷山茶区的劳动集约型资本积累
第三章 阿萨姆的一场古典政治经济学危机:从经济自由主义到殖民化理论(1834—1862)
第四章 大崩盘之后:茶叶热、海外资本和阿萨姆的劳动集约化
第五章 无人恤商?晚清中国的茶叶危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二部分 苦力与买办:世纪之交的茶叶及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 苦力民族主义:“自由”的类别和对抗劳动契约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
第七章 从公行到买办:中国的茶业改革和对非生产性改革劳动的批评
来源:井井日志 ,作者仲伟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