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区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区

2024年11月,四川省民政厅公布第二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名山区被列入千年古县类地名文化遗产。

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区

名山区月亮湖景区

千年古县源远流长名山,始建于南北朝西魏废帝二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光绪版《名山县志》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立蒙山郡,改蒙山县。”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改县曰名山,隶雅州。焬帝大业三年(607年),隶临邛郡。清建南道张元凯《重修名山县志记》:“蒙山之下有邑焉,里可百计,民淳而地僻,盖因蒙山得名也”。

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区

名山县志

名山兼唐宋元时百丈县【百丈县:唐初设百丈镇,贞观八年,改镇为县;宋神宗熙宁五年,省百丈县为镇;明洪武十三年,撤销百丈县,并入名山县】,地当邛雅之冲,为蜀中西南通邛笮要道。名山,山县也,去成都三百余里。自成都南行数日,皆平原旷壤,至县境始有山,而蒙山嵯峨崒嵂,昂首天外,县治遂枕其麓,蒙溪诸水,环而裹之。据《道里记》记载:名山,西通碉门,南通沈黎,北通芦山,东出者临邛之蒲江,嘉定之洪雅相接。

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区

名山县古行政区划图

新石器时期,名山境内即有人类居住,夏为梁州之域,商周属雍州,秦属严道,汉归青衣、汉嘉,历经三国、两晋,归属未变。唐贞观元年(627年),名山隶属剑南道;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隶属雅州,领于成都府路;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隶于四川承宣布政司,直属雅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领于上川南道,属雅州府;民国之初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隶属上川南道建昌道,川政统一后,属十七区雅州督察行政公署;1950年名山解放,直属四川省眉山专区;1955年,改隶西康省雅安专区,川康并省,改属四川省雅安专区;1981年,隶属四川省雅安地区,2000年雅安撤地设市,名山直属雅安市;2012年,名山撤县设区,为雅安市名山区,沿用至今。

人文自然 交相辉映

《名山县新志·蒙山考》记载:“尝考古人设置郡县,每因其地之山水命名,如芦山,巫山、泰山、渭南等县皆是。西魏改汉嘉为蒙山郡,特置蒙山县于蒙山之麓,亦其例也。蒙山旧县,今为名山,迩时去古未远,因山名县,居今稽古,不妨据县索山”。张锡衡在《游蒙山记》中也说:“山之名,以其奇也。夫蒙山,名山也”。《名山县志》记载:“铁钱监,在百丈故县。”《雅州府志》记载:“今百丈驿东晏家坝(今茅河镇临溪村)有城故址,隶属建南道四川雅州府。”名山县志又载:“川陕旧皆行铁钱……按百丈河下流为铁溪河,溪边产铁,既铸钱处也。”

名山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名人志士。三国时期蜀国奉车都尉、大尚书卫继(220-280年),名山马岭镇邓坪村矗立着“卫继故里”碑,石碑正面书写着“汉奉车都尉卫孝廉字继故里”十二个隶书大字。北宋名将曹光实(931-985年),百丈县永军里(今百丈镇曹公村)人。北宋建立后,曹光实率部归顺,又南征北战,协助宋朝完成统一大业,被宋太祖赵匡胤赞为“蜀中杰俊”,事迹载入《宋史》。史称“北有杨家将,南有曹光实”。任雅(黎)州知州期间,发现藏民嗜茶“不可一日或缺”。派人从名山、百丈、邛崃、眉山、嘉州等地,收购大量茶叶,运往藏区,换回大量优质战马供军需民用。开宝元年在百丈场置监铸铁钱,这是北宋政府设置的第一个铸铁钱监,推行“茶马互市”,使“以茶易马”成为国防策略。虞允文(1110-1174年),南宋初期名臣,任名山茶监时,主管名山茶叶的生产收购并按朝廷规定与土蕃(西藏)换马,以解决宋金战争中南宋王朝所需战马。他把蒙顶山茶发展与南宋王朝后方土蕃的稳定相联系,认真履行以茶易马的茶监职责,为蒙顶山茶的稳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区

名山区清漪湖景区

名山以台状丘陵和浅丘(低丘)平坝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蒙顶山、莲花山、总岗山三山环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降水充沛。这种气候适宜茶树的生长,也是名山区“仙茶故乡”美誉的自然基础。百丈湖水源自芦山玉溪河,水质良好,湖面碧波如镜,湖内水产繁多,资源丰富,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上一颗翡翠”。

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区

中国至美茶园骑游绿道

蒙山仙茶 闻名于世

《四川通志》中记载“蒙山峰奇,青衣水秀”。蒙顶山,又称蒙山,是久负盛名的最古老的茶区,中国人工种植茶树最早的地区,是世界茶文明发祥地、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被世人誉为“仙茶故乡”。

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区

蒙顶山牌坊

蒙顶山与峨眉山、青城山并称蜀中三大历史名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蒙顶天下雅”之美誉,蒙顶山之雅得自于盛产贡茶之雅物,闻名于仙茶贡茶。赵懿《蒙顶茶说》“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又美之。世传甘露慧禅师手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蒙山仙茶的传说最早记述在东汉《图经》:“蒙山茶,受阳气全,故香。”最为神奇的记述是五代毛文锡《茶谱》有一则传奇“谓曰蒙山中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北宋《东斋记事》记蒙山“方茶之生,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蒙顶山山形巍峨雄壮,似连天接地,蒙顶五峰,也是道家崇尚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的理想场所,五峰之中皇茶园突出为阳,甘露井下凹为阴,阴阳相济,中心栽七株仙茶对应北斗七星,四面围栏象征四方四季。

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区

四川通志插图

《四川通志》载“名山之西十五里有蒙山,其山有五顶,中顶最高,名曰上清峰,即种仙茶之处。”吴理真手植茶树七株于山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称曰“仙茶”,并建立御茶园,遗址至今尚存。清代四川资中籍状元骆成骧赞道:“五峰撮指擎向天,七株正在掌心处。”蒙山茶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赞誉,诸如“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千古流唱,第一水泡第一茶,天下无双;白居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比拟吟咏;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中“若教陆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由衷慨叹;宋朝文同“蜀地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品茶心得……

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区

五茶文化 璀璨明珠

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名山蒙顶山茶形成以茶祖文化、贡茶文化、禅茶文化、茶马文化、茶道(艺)文化为内核的“五大茶文化”体系。蒙顶山茶文化是名山区域的文化精髓,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名山蒙顶山茶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进贡至清代末年(1911年)长达1169年绵延不绝。上清峰“皇茶园”的七株仙茶列为正贡茶,每年在园中采摘茶叶,制成后专供皇帝饮用;在园外采制的茶叶献给诸王府。每岁采贡三百六十五叶,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名山县志》(清光绪版)记载贡茶的运送,“每贡仙茶正片,贮两银瓶。皆盛以木箱,黄缣丹印封之。临发,县官卜吉,朝服叩阙,先吏解赴布政使司投贡房。经过州县谨护送之,其慎重如此。”《尚书·禹贡》记载:“蔡蒙旅平,和夷厎绩”,记述了蒙顶山在大禹时期就是祭天之主山。“皇茶祭天祀祖”即为夏禹祭天的演变和延伸,故史籍记载:“蒙山之名始于禹贡”,蒙山亦称“禹贡蒙山”“圣山”。自古蒙山多寺庙,蒙山与茶与佛教联系极为紧密。茶性与禅悟本性相通,即“茶禅一味”。唐代高僧道宗禅师,植茶树,习茶艺,禅法入茶名曰“禅茶”,视饮茶为参禅明心之道,借茶悟道,茶性禅性融为一体。

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区

蒙顶山天盖寺

茶马互市兴于唐,盛于宋、明时期,止于清代。名山,是“川藏茶马古道”起点,名山边茶自东汉始,兴于唐盛于宋。名山新店茶马司遗址位于国道318线名山区新店镇东部,设置有茶马司和茶监。宋神宗元丰四年(1087年),令“其雅州名山茶,今专用博马。侯马额数足,方许籴买。”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再次诏令,“以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并“立为永法”。名山茶从此成为中央王朝以茶易马,以茶睦边的专用茶。南宋抗金名相虞允文曾任名山茶监,被毛泽东主席赞叹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历经岁月风霜,时世变迁,名山新店镇保存的“茶马司”遗址全国仅存,见证了一千余年以茶易马、以茶制边的历史。

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区

名山县志

茶马互市的兴旺和繁荣,形成川藏间互利互惠的商业交易通道即茶马古道。北宋前期,所产粗茶通过天全、康定和芦山的灵关、松潘、汶川,畅销于藏、羌地区,经昌都、拉萨等地,再到尼泊尔、印度,主要交换藏区所产马匹、药材、兽皮、羊皮等,这条是最早的“茶马古道”。运输方式主要由茶商请脚夫(也称背夫)背运或采用驮马运输。

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区

茶马古道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是全国最著名茶叶中唯一多品类茶技艺,以蒙顶甘露为主,包括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的绿茶制作技艺、蒙顶黄芽的黄茶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又称黑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展示出古代典籍文献中记载的制茶原貌,是中国制茶史上的活化石。蒙山派《龙行十八式》,入选雅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行十八式》茶技融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于一炉,充满玄机妙理,与传统的茶道大异其趣,表现出一种刚健向上的艺术风格,以阳刚之美独树一帜,成为古今茶文化中一道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

回首过往,展望未来。名山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茶业提效”工程,全力以赴将名山打造成全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先行区和茶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示范区,持续阔步走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方阵。

来源:名山融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