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头黑脚制好茶,春江水涨齐出发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苍头黑脚制好茶,春江水涨齐出发

以前,苍梧县六堡镇是全国名茶六堡茶的主产区,茶商在当地收购完茶农挑来的茶叶后,即在合口码头装船起运。

在苍梧县六堡镇中心,一棵已过百年的老樟树郁郁葱葱,庇荫着树下的合口码头。

曾几何时,这个码头风云际会,八面群山之上的六堡茶犹如流水一般汇集于此,然后装船起运,随着六堡河去往远方的大城市。

如今,六堡河依旧潺潺流淌,合口码头已经修葺一新。但是,码头上一幅“茶船古道”的石刻图,让人对当年运茶船只从六堡镇起航,沿着被后人称之为“茶船古道”的航线,对外运输与销售的情景充满想象。

曾经的六堡镇合口码头

古道起点有见证

在合口码头旁,有一间房子,这座房子在数年之前还是一所完好的茶亭,属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立的英记茶庄所有。

当年英记茶庄的老板邓泽才曾掌控了六堡茶区产销的半壁江山,如今他的孙子邓超成也已儿女承膝。谈及先祖的故事,邓超成说:“茶亭是几个茶商凑钱建的,后来英记茶庄为了便于收茶,就买了过来。茶亭占地将近200平方米,用来收茶,做仓库、(茶叶)压笠、装船起运都方便。”

未拆除前的英记茶庄茶亭

车进良,年轻时曾在英记茶庄当雇工。虽然时间的车轮已驶过了几十年,但车进良对于当年英记茶庄生意兴隆的景象仍记忆犹新。“我在英记茶庄打工时,英记茶庄每年要雇三四个长工在合口街上收茶,最多一次收干茶达到几千斤。这些茶叶收了以后全部放在码头旁边的茶亭里。我们在茶亭里把茶叶压进篓,每篓重一百斤左右,压好了就挑到码头装船外运。”

晚清时期南方地区用于装茶叶的竹制品

英记茶庄的茶亭在不少老六堡人心中,都是六堡镇作为茶船古道起点的一个见证。

茶叶畅销穗佛港

位于北回归线北侧的六堡镇,年平均气温为21.2℃,年降雨量达1500毫米,镇内峰峦耸立,云雾缭绕,海拔在1000米之间。

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生产高品质的六堡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清朝中期,在广州、佛山一带,饮用六堡茶之风渐渐兴盛起来,至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从清代中后期起,受广东饮茶文化和南洋华人喜爱六堡茶等因素影响,六堡茶贸易迎来大发展时期。

六堡镇许多农民都种植六堡茶。每到产茶季节,塘平、不倚、四柳、理冲、高枧、大宁等村的茶农就打着火把,全家人一起上山采摘茶叶,然后炒青制成干茶,再挑担进镇区交易。镇里塘平村黑石组的老茶农陈式才说:“解放前,黑石村有几十户村民在山上种茶,最大的大户种茶规模有20多亩。采茶时节,茶农凌晨鸡啼三次就起床,白天一直干,到差不多天黑了才返程。”

六堡镇黑石村茶农使用的装茶工具

六堡镇种茶的人多,自然吸引了不少做茶叶购销生意的商家。在镇区里,曾有不少广东茶商设立茶庄,专门收茶制茶。六堡镇茶商蒋永春回忆说:“我阿翁(爷爷)告诉我,以前六堡镇茶叶交易十分兴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六堡镇就有六七家大茶庄,包括源盛、文记、英记、永记等。其他茶庄在镇里也有收茶的代理点,还有一些茶庄也委托其他茶庄在镇里收茶,最高峰时全镇有二三十家茶庄。”

六堡镇种植和经销六堡茶的兴盛景象,史料多有记载。《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为最。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畅销穗佛港等埠。六堡茶当收成时,粤商在合口圩设庄收买,再烹炼制成茶饼,甚为精致,熬而饮之,味与普洱同,年产约50万斤。”

1949年,梧州农村地区一位老人正在编织竹筐。这些竹筐被用于承装茶叶等各种土特产

尖头小船“打帮”行

六堡镇地处山区,自古陆路交通极为不便。每到产茶季节,茶商在六堡镇收购茶叶后,就制茶压笠,装船外运。这些压笠后的六堡茶,不仅要写上各个茶庄的字号,有的还要将印制的茶票置于笠内,以示正宗。在六堡镇里,陈胜文至今保留着兴盛庄茶行的茶票模版,以此铭记一段业已远去的历史。他说:“这些放了茶票的六堡茶从合口码头起运,运到广州后交给我阿爷的茶厂。他们会对茶叶进行再加工,然后出口东南亚。”

茶叶从合口码头起运,运输的船只是极小的尖头船(当地又称“针头船”),每艘船满载时可运两三千斤,待春江水发即顺流而下。遇上秋冬水浅,每艘船则只能装1000斤至1500斤。六堡镇的老人回忆,尖头船一般长八九米,宽约两米,前后斗径起翘。为沿途有照应,茶船往往“打帮”(结队)出行,即几条船一齐出发。

在船运之外,由于六堡多山,山中多竹木,进入六堡的茶商在经营茶叶之外,往往兼营柴竹木生意。于是连片的竹木被伐倒,在合口码头扎成竹排、木排,也顺六堡河而下,少部分六堡茶会被安放在排面上顺带运出。

“运输的工具有竹木排和尖头船。尖头船能装两三千斤,一般都是等到春夏水涨的时候才起运。每条针头船有三个人,每次运茶,装船都在合口码头,装好船后,几条船一起出行。放竹排的位置则在六堡镇附近的小河段,竹排一放就放好多个,长约数百米。”车进良说。运茶船除了运茶,还运桐油等其他货品。船顺着河流而下,沿途有需要装货的,就靠边上货。

六堡镇宝平村村民李育恒年事已高,1951年至1964年,他曾是六堡河上的船工,在他记忆中,当年六堡茶在合口码头收购、装篓、起运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他说:“以前,茶庄老板从茶农手里收茶后,就在合口码头边上蒸炊、压篓,再由我们的船外运出去。运茶时,我们的船都要‘打帮’,方便沿途照应。”

当年,合口码头上人声鼎沸,尖头船、竹排、木排,运载着六堡茶浩浩荡荡地穿过蜿蜒的六堡河,驶出大山之外。如今,在六堡镇耄耋老人的回忆中,几乎都有着茶农、茶商奔波在六堡镇采茶、制茶、运茶、销茶的情景,以及艰辛的船工推波逐浪,在曲折河道里划出道道涟漪,将无数六堡茶送出大山深处的身影……

来源|《茶船古道》 作者:赵洋、龙天传、苏爱清、杨麦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